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规范管理的关系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30

一、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现状分析

本文以3G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发展为时代坐标,以“高校学生网络失当行为”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互联网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①“‘90后’大学生在微博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形象构建”、②“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传播研究”、③“大学生对微博实名制的认识”④等系列调研,并借鉴了其他地区和高校近两年的相关调研成果。具体情况如下:

1.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总体评估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总体文明健康。调研显示,移动上网增加了大学生随时接入互联网的可能,但并没有增加学生的上网时间。总体来说,学生上网时间分配较为合理。而且,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能兼顾知识获取与休闲放松,上网旨趣呈现出积极健康的特点。同时,很多学生也乐于通过网络为他人提供帮助,如主动发布学习、生活方面的“攻略”,义务转发各类实用信息、求助信息,利用网络平台组织网上网下的志愿者活动等等。总体来说,网络的使用对高校学生主要起到了拓展人际交往,释放精神压力,展示自我个性等正面促进作用。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呈现出时代新特点:

第一,移动互联网日益影响着学生的网络行为。移动互联网即“移动通讯+互联网”,它具备随时随地在线的突出优势,极大地改变着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网民的网络行为及日常行为方式。综合多项调研结果,目前95%以上的高校学生拥有手机,其中有60%左右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但手机上网总时长并不多,平均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1小时的占25%左右,控制在15—60分钟的占60%左右,15%左右的学生每天手机上网少于15分钟。高校学生手机上网应用活跃,学习、休闲、娱乐、社交等都有涉及,其中以看新闻、聊天、信息检索和阅读网络小说为主。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强以及一般的学生比例相当。对于手机上网的利弊,43.14%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43.79%的学生认为“因人而异”,只有7.19%的学生认为“弊大于利”。可见,大多数高校学生能够理性对待手机上网,虽然他们活跃于移动互联网,但并没有沉迷其中。

第二,自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普及。自媒体,即“新闻媒体3.0”(we media),其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产生,载体从早期的MSN、QQ等即时通讯软件扩展到现在的论坛(BBS)、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络等。根据自媒体使用情况调研,排在大学生使用频率前三位的自媒体依次是:即时通讯工具(48.5%)、微博(19.8%)、SNS网络社区(12.4%),博客以11.5%位列第四。可以说,自媒体正在为大学生所广泛使用。

第三,微博成为大学生网络“新宠”。受访对象中80%的学生了解微博,74%的受访学生表示已经注册了微博,在尚未注册微博的学生中,56.5%的学生表示准备近期开通微博。可见,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对微博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但从学生登陆微博的频率以及每次登陆微博时长的调查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的微博粘着程度并不高。此外,高校学生使用微博,钟爱微博交友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调研显示,24%的学生开通微博是为了交友,17.3%的学生是为了表达并传播自己的观点。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在看到有意思的信息时会通过微博群发。

2.高校学生网络失当行为的主要表现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总体健康向上,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网络失范行为和网络异化行为。

第一,高校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在网络空间中发生的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性行为。网络失范行为表现为肆意性的网络行为和侵犯性的网络行为。一是侵犯知识产权。主要表现为利用网络抄袭文章和使用盗版。近60%的学生承认自己曾利用网络抄袭文章,另有26.1%的学生承认曾下载、使用盗版软件和音像制品;⑤二是浏览并传播黄色暴力信息。调研中,有23.3%的学生曾浏览过色情暴力网站,其中近15%的学生承认是有意浏览,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是无意中闯入。⑥与浏览黄色信息相比,高校学生传播黄色信息的比例较少,行为较为隐蔽,影响范围较小,大多限于男生熟人圈子内部;三是威胁网络安全。主要表现为黑客行为和传播网络病毒,这类行为对技术要求很高,发生比例较小,但危害和不良影响却很大。调查显示,如果有可能,18%的大学生愿意模仿网络黑客行为;四是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对于未经证实的信息,37.4%的学生直接转发或评论,32.5%的学生会在看完内容之后转发,只有15.3%的同学会在独立判断之后再转发评论;五是浏览被政府屏蔽的网站。通过特定软件等手段浏览被屏蔽网站的行为被称作“翻墙”。有32.8%的学生曾浏览被政府屏蔽、需翻墙进入的境外网站,甚至以此为潮流,认为这是了解真相的便捷手段;六是查探或暴露他人隐私。调研中,27.3%的学生承认曾通过网络查探他人隐私;6.6%的学生承认曾通过网络暴露他人隐私,其中7.1%的学生表示经常如此;七是言语攻击。22.2%的学生承认曾在网上“说脏话、谩骂他人”,但大多数是指向陌生人。另外,大部分受访学生都承认自己曾在网上发泄负面情绪。有较高比例的学生在跟风抱怨时只是一种盲目宣泄,有少数学生以频繁批评社会作为自己思想独立成熟的标志。

第二,高校学生网络异化行为。合理使用网络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但过度依赖网络则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信息超载”和“现实社交障碍”等网络异化行为。一是网络成瘾。调研显示,七成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有不同程度的网络依赖。在调研中,58.4%的学生网络聊天的内容是“随性调侃”;12.46%的学生每天都玩网络游戏,其中有67.5%的学生是为了“消磨时间”。还有一些人临睡前必“偷菜”、每次外出必“签到”、每天必发微博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二是信息超载。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超载”的问题。有的学生看到好的资料就一定要下载到自己的电脑,花大量时间去占有资源而并不去了解其中内容。有的学生上网目的与实际上网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容易被临时闯入视线的大量信息所吸引,耗费掉大量的“计划外时间”;三是现实人际关系障碍。近几年,随着人人网、飞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和即时沟通工具的爆发式成长,大学生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络人际交流上,挤占了有限的学习时间和现实生活中亲友互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部分学生的交往偏好。

综合调研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网络失当行为主要体现在失德层面,违法比例很小。从造成结果的行为主体的动机、参与程度、控制意愿以及对结果的感受为出发点对高校学生网络失当行为的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认识偏差型”和“网络恶搞型”网络失当行为占据主体,大学生主动发布有害信息较少,但“参与互动”和“被动接收”的情况较为严重。大多数学生公德意识、网络主体意识较强,也能明显感受到了网络失当行为的存在和危害,但部分学生主体控制意愿较弱,值得引起重视。

二、我国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现状及问题

我国专门针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方面也并非无法可依,部分领域已进入立法的视野。但纵观整个现有规范体系,仍存在着体系不健全、规定笼统含糊、可操作性不强、立法滞后等问题,难以有效应对现实的实践。归纳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体系尚不健全,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网络立法缺位严重,多停留在“管理办法”、“管理条例”或“解释”等行政规章层面上,全国人大、国务院层面上的网络立法还很薄弱。而且,无论是网络立法,还是网络立法中的学生网络行为立法,都存在立法主体多、层次低,缺乏权威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规范效力。此外在我国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体系中,不同规范存在竞合和冲突,体系结构尚待优化。

2.规定较笼统,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规范模式看,网络行为规范包括禁止性规定和倡导性要求。在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禁止性规定。而且,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注重从传统行政的角度规制网络行为,既缺乏管理性和技术性内容,也缺乏对公民权利保护方面的内容。此外,我国现有的规范还存在着内容过于笼统,缺乏一个清晰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规范体系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刚性约束力较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规范有盲点,前瞻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与微博等新兴网络传播手段迅速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这些新兴网络传播手段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兴违规行为的法律规制则相对滞后。目前的网络行为规范体系中,多为对电子邮件、BBS等传统网络传播手段的规制,几乎未见新兴传播手段的踪影。虽有一些网络经营者意识到行业规范的重要性并着手建立,但仍限于网络经营者的自发行为。高校学生是新兴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规制的滞后性导致对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缺乏统一的规定与约束。

三、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的路径

1.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建设

第一,明确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立足规范性。提高我国规制网络行为规范的位阶,增强规范条文的逻辑结构严密性和完整性,注重法律法规与计算机专业技术的衔接,并及时对新出现的网络行为和网络技术手段作出规制;二是强化系统性。不同位阶的规范间实现紧密衔接;强制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紧密配合;中央宏观把握,国家统一立法与地方立法有机结合;专门立法与原则性规定相结合;注意保护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合法权益与惩治网络不端行为相结合;注重法律解释对规范体系的补充作用;三是着眼前瞻性。要提高立法技术,保证相关规范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能适应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避免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立法盲点。

第二,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立法。首先,遵循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立法原则。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立法,网络行为立法不仅应遵循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还应当符合自身立法的具体原则,包括信息自由与国家主权、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原则,适应网络发展特点原则等。其次,构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立法框架。在纵向上建立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到公约和倡导性文件的一整套各层级的规范体系;在横向上涵盖内容立法、管理立法和网络行为侵权立法三大部分。最后,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规制。制定完善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相关规范,一方面在现有校纪校规等规章中渗透网络规范要求,另一方面制定网络行为专门规章制度,具体包括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网络社区制度规定等,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教育体制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网络不良行为的法规约束机制。要区分不同程度的网络不良行为,明确网络不良行为的边界,进而采取针对性的约束机制。如网络“违纪”行为,主要涉及的是对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的破坏,所以高校要根据新情况及时完善学校有关管理制度,创新处罚和教育手段,构建正当合理的处置程序;网络“违章”行为,是对网络社会的稳定秩序造成的相对比较轻微的破坏,如果破坏严重,就是违法行为。政府要改善

相关管理措施,坚持灵活有度、合理合法的原则来进行,增加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倡导性和教育性的规定,引导大学生的理性网络行为;网络“违法”行为,主要涉及有关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在当前情况下,要根据具体网络违法行为类别和特点,对现有法律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此外,大学生网络行为违法案件的诉讼程序需要国家相关权力机构作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或适当作出说明。

2.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一是加强网络功能选择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水平,培养大学生敏锐的网络意识,使他们养成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习惯,形成对信息具有较强的反应,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批判与反思的能力;二是加强网络文明意识的教育。可借助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通过提升校园网的吸引力,丰富校园网的内容品质,畅通平等交流渠道,发挥校园网教育基地作用;三是加强网络法律知识的教育。要注重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国家网络法规,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网络生活习惯,做一个网络守法人四是加强网络安全常识的教育。协调学校与社会力量,一方面,政府应督促相关部门提升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完善网络立法;另一方面,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网络安全教育。

第二,推进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自律。一是完善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及公约。通过更新网络行为道德观念,加强管理及评价的针对性,将道德感化与规制措施相结合,增强道德规范和公约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参与性;二是加强高校学生网络行为自律组织建设。由教育部门引导组织牵头统筹,在高校设立专门组织和人员负责引导和管理,以学生社团组织和网络团体为抓手,建立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自律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三是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当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把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规制。

第三,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档案制度。一是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诚信体系。坚持积极利用和加强管理并重,结合新时代网络传媒特点,创新诚信教育体系结构。要推进网络信息管理的制度化进程,完善大学生信用征集、评价和共享机制,理顺社会信用管理方法,形成基于现实社会的网络信用管理联防机制;二是实行黑名单制度。针对大学生实施的网络不法行为,受害人、管理人、一般网民都可以举报,由专门负责实施“黑名单”制度的部门审查确认后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标记,并通过合法途径对“黑名单”进行公告,以达到教育施害人、警示其他网民的目的;三是实行举报不良网络行为的奖励制度。积极鼓励举报不良网络行为,采取精神、物质并重的激励措施。同时,还可以通过拓展举报人的网络权利来进行奖励,如提高举报人的网络等级和网络权限。

注释:

①该问卷调研是本次系列调研的主体。课题组以上海为样本,面向29所高校(其中27所公办院校、2所民办院校)发放3万份调研问卷,回收问卷29898份(回收率为99.66%),其中有效问卷29653份(有效率达99.18%)。

②为了解微博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影响,课题组开展了“90后大学生在微博虚拟环境中的自我形象构建”调研。面向上海10所高校随机发放问卷680份,其中有效问卷638份(有效率达93.8%)。

③该调研样本涵盖了复旦大学等11所上海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8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06份(有效率达94.8%)。

④2012年2月,课题组针对“微博实名制”这一话题组织了一次小范围深入式访谈。随机抽取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78名本科生和60名研究生进行了无预期、茶话会式的座谈,并对学生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分析,成为本次系列调研的重要素材。

⑤由于许多网上资源在上传时就属于盗版资源,所以学生实际使用盗版的比例应远高于这一调查结果。

⑥值得引起重视的是,目前网上黄色信息的主动推送能力很强,学生往往在无意中受到毒害,另外,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中充斥着黄色暴力元素,在表现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但危害性更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高级中学高考试卷分析专题教研评比活动

小升初真题讲解8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_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_参与民主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1074343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甘肃雷婷

“小升初”背后是否真的暗藏猫腻?

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2.周末巧安排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调查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高考政治一轮:《经济生活》第九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练习

小升初真题讲解5

与"分析高校学生网络行为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