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政治教学中不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因素
1.教学形式刻板单一,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形成了“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模式,使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变成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导致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无法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了。
2.教学观念陈旧,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按照《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了一系列考试要点,形成了“教师划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应试教学格局。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代替学生完成思考过程,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这种求同而不存异、热衷于追求标准答案的政治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掌握“是什么”,而不去思考“为什么”或“怎么办”,自然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培养问题意识的方法
1.深入挖掘教材,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应认真研读课本,了解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以发问的方式、质疑的态度去探究教学内容,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认识的偏差。另外,教师还必须认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从宏观上拓展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以课本中某一理论观点或章节内容为载体,拓展研究性教学的空间;以知识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总结、归纳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背景与真正含义。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元化思维要提高政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如学生对时事政治材料、历史资料等内容比较感兴趣,只要教师针对材料中存在的争议问题让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知识,就能达到情境导入的目的。但要注意一点,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式的,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多元化思维。
3.注重语言艺术,搭建问题交流平台问题意识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首先,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与学生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和意识障碍,努力实现由教师向学生提问到学生向教师提问的转变。当然,教师在提问时还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知识点是否有针对性等因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时政热点:用“严”和“实”撑起大业绩
时政热点:暗访“四风”要靠制度“打分”
时政热点:大数据时代政府岂能落后
时政热点:打破“无为而上”的为官预期
时政热点:评估“财政承受能力”,是对PPP的有力保障
时政热点:抓民生,善算“小账”更要会算“大账”
时政热点:“一律核查”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时政热点:不妨为领导“掐架”叫个好
时政热点:抓住“两情”,把握“两线”,不负重任
时政热点:“凡提必核”是从源头严守“两个责任”
时政热点:“71次被告”中的“官面”与“民里”
时政热点:把好“入口”是新官上任的“硬杠杠”
时政热点:用制度保障“有话好好说”
时政热点:挂职真正得锻炼,态度才是最关键
时政热点:心中有戒,当好班子带头人
时政热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时政热点:统一核算GDP还需改革政绩评价体系
时政热点:向政策落实中的不作为“亮剑”
时政热点:扶贫攻坚,遏制“苍蝇扑脸”是关键
时政热点:以“三严三实”为镜 祛除八种“病症”
时政热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时政热点:“精神食粮”岂能靠权力“买单”
时政热点:当好“四个人”要做好四门“功课”
时政热点:“打干亲”中的权力江湖
时政热点:电子政务网站应更加注重公民导向
时政热点:感受“人民的勤务员”背后的民本分量
时政热点:“败家子科长”的反腐片如何结尾
时政热点:退休官员被揪出警示“廉洁没有退休日”
时政热点:一些官员为何偏爱“大项目”
时政热点:以“四有”为标尺 站稳党和人民立场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