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论方法探索
【内容摘要】
需要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内驱力。本文以需要理论为基点,从两种需要理论出发,分析需要理论对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并通过研究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现状及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来优化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
需要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动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驱动力。大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西方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需要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点,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结合需要理论,准确、适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一、需要理论概述
(一)需要及需要理论。
需要是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大脑中的反映,也是个体对某种目标的追求和渴望,是一种强烈得到满足并努力使之满足的倾向性,它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中处于起点位置,是个体行为产生的原动力。
1.心理学意义上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心理学理论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它几乎涉及到了个体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需要系统。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和《动机与人格》中,具体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五个方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出发,伴随着与之相应的需要,使之形成动机,并最终产生行为活动。
2.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需要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一种主观意识,但需要的内容和满足的方式是客观的。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需要理论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伴随实践的作用,人的需要由低到高进行发展,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二是人的生存需要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三是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马克思的需要理论突破性地从人的本质出发,强调人是社会中的人,科学指出人的需要必然会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马克思这种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需要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需要理论对于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标所运用的手段和方式。运用需要理论,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需要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运用需要理论,了解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需要,为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了现实依据;三是通过需要理论的指导,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和调动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现状及总体特征
(一)层次性。
马斯洛和马克思都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性的,当代大学生也不例外。生存需要是每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产生交往的需要,期待与他人沟通,拥有良好的人际圈,并且更加注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产生尊重的需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理解。最终会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关注自身的发展,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最大化。
(二)多样性。
改革开放和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需要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不再仅仅体现在物质方面,精神需要已经上升成为了优势需要。如对政治诉求的需要,对于学习求知的需要,就业和成功的需要,社交娱乐的需要,参与公共管理的需要等等。当代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是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点。
(三)差异性。
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在大学生需要的各个层次之中,不同大学生各个时期起支配作用的优势需要不同,需要会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和渐进,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是由于大学生性别、学科和年级不同,形成了很多群体,也就产生了相应的群体差异。如大一的学生普遍注重求知和学习环境需要,而大四学生则比较关注就业和成才需要。
(四)发展性。
马克思认为,发展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大学生的需要也同样遵循着这个原理。大学生的需要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需要的层次和水平也越来越高。可见,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会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
三、需要理论指导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层次性,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与创新要做到正确认识大学生需要的层次性,全面了解大学生所想所求,掌握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基本需要和优势需要,科学制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现传统的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方法向双向互动式的教育方法转变。二是全面关心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既关心低层次的需要,也要关心高层次的需要,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选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三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公平公正的评估机制,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为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公正的平台。
(二)重视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
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颇深,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重视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必须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生活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要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和基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并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当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生活、结合生活展开,最终既满足了大学生需要的多样性,也显示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性。例如,面对大学生纷繁复杂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运用实践教育法,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开展与学习的理论相关的、与生活相关的、大学生容易接受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
(三)尊重大学生需要的差异性,创新地运用隐性教育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法即隐藏教育目的,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形式,将教育内容通过渗透、陶冶等方式,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调研充分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的需要,运用隐性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奖励、激励、榜样等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渗透于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等各个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顺应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善于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大学生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育方法的选择必须要与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息息相关。单一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无法全面满足大学生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灵活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运用网络咨询辅导方式和虚拟实践体验方式等,占领网络阵地,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用大学生喜爱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建立一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1卷
[2]马斯洛;许金生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张澜.马克思需要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教育求索,2012,4:209~211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
摘要:
本文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同质化取向研究,包括具体分析了社会转型中的具象表征和实践共生、目标旨向,以实现对教育方法性契合的目的。通过二者的有效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心理素养和专业素养均能够得到双重的提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即相互作用,又相互独立。从工作依据、指导思想、工作手段以及工作方式出发,二者各不相同。但为了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体的全面发展,高校一定要对这两项教育进行高度的重视。基于现代思想政治发育发展视域,凸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必然性
1.同是以公共的教育目标为导向
高校思政教育倾向于对树立榜样、教育以及说服的运用,加以通过批判反面教训等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约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端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则趋向于对专业化心理学知识的对话和测量等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正确及时的疏导大学生心理,使学生出现困惑和困难的学生走出心理的阴霾,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从教育侧重点与教育手段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明显的区别,但二者的教育目标方向却是一致的,以高校人才培养的中级目标为导向,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素养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这两种教育,学生内在的潜能将得到有效的挖掘,未其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同是在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具有一定的差别,前者更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后者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帮助大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为其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人们的意识包括心理和思想两个层面,能够反映出客观事实,而这两个层面内容均涉及到了精神领域和思想领域,为此,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倘若大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那么思想问题也相继出现,而同样的思想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以往学生会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和谐的思想观念。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高校大学生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心理修养和素质,从而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实施加以保障。同时,心理活动是由思想支配的,心理上升到一定高度就是思想,而人生观、价值观往往支配着人们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是在社会实践中应运而生的,二者相互生成,共同发展。
二、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的重要途径
1.取长补短,有机整合
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区别,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将二者加以有机的整合,取长补短,从而使他们的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通常应用的教学形式以说教为主,对大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知识。心理健康主要通常应用的教学形式以对等交流或秘密访谈为主体,对教育者与学生的平等地位加以强调,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其心理问题。思政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等着学生主动与其交流,只重视特殊群体上门寻求帮助。长期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流于表面,为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学生的心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组织课堂教学、实施团体辅助等手段,使心理学方面专业知识能够在广大学生面前普及,这就培养了学生自行解决一些层次较浅的心理问题。
2.对思政教育人员的心理素养和专业素养契合性加以提升
就目前情况来看,相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高校更重视其思想政治教育。仅有少部分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教育服务和心理服务。但绝大多数高校为了减少办学经费,没有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这就使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发生了严重的脱节。另外,由于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他们的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不能仅以辅导员或版主然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很难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优化。基于此,高校在和配置和招聘教育工作者时,要考虑到二者的协调问题,可以聘用心理咨询专业教育进行思想理论的授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系统的掌握相关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3.对网际空间中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指导契合性进行提高
高校要对校园网络建设的力度加以强化,可以通过在校园网上开设专门的聊天区或板块的方式,并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的知识添加到板块中,并结合学生的爱好,选择适当的展示方式,以对学生的心灵与感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对心理问题以及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矫正的好习惯。另外,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专门聊天区的增设,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仅释放了学生的心理以及思想压力,更能够帮助师生建立和谐的沟通交流机制。针对于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相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秘密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疏导,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并积极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从而进一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求实效,弘扬诚信文化、输送诚信影响,为我们的大学生时时刻刻发挥好应有的诚信表率作用,用诚信的实际行为来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鞭策大学生。
三、努力打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为提高大学生诚信
教育成效形成学校和社会的合力效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高校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起好头,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走好路;二者相互衔接,相互给力,才能使大学生诚信教育贯穿于他们一生的为人做事的诚信品质之中。否则,若高校的诚信教育不足,则大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对自己的言行缺乏诚信规制,若社会诚信教育和影响不足,则回事大学生已经形成的诚信一是缺乏植根的土壤。因而,在大学校园积极开展对大学生有效的诚信教育的同时,我国社会中的诚信建设环境要不断地优化,不断地铲除不讲诚信的野草荒蒿,形成和保持公平正义的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目前,我们社会上因为失去信誉而受到损失的成本较低,这就滋长了一些善于钻空子人的嚣张气焰,也就损伤了遵规守纪人的信心,势必影响到全社会诚信的建立,大学生学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也将会受到影响,因为环境是会造化人的。
四、总结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深入展开,依法治国方略正在全面实施,特别是反腐斗争力度的加强,确实为社会风气的好转形成了转机,让国人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为此,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的诚信环境正在得到优化,诚信标准化建设的体系正在形成,诚信教育的效果正在国人中越来越强势地显现,不讲诚信的歪风邪气正在被清肃,社会的硬性也必定会范阳到高校校园中,借此契机,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应该扬帆出海,力求作为。当社会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学校对到学生的诚信教育能够双向合璧,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效果又怎么能够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呢?
参考文献:
[1]黄宁,标本兼治,重塑大学生诚信形象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与途径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
[2]刘雄旺,马军党.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建设的探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
第三篇: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稳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信息甄别能力以及个人修养,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就要创新教育方法,发挥辅导员的优势作用,创新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增强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本文在阐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旨在提高民办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实现自我管理奠定思想基础。
关键词: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开展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提升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形成高度的行为自觉,有利于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局面,很多外来的思想和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由于入学成绩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很容易收到外界思想的干扰,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故此,高效且创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对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首先就要了解目前学校政治教育的现状,以便为创新实施教育方法提供依据。因此,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进行了详深入的研究,为增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吸引力提供方法参考。
一、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生的学没有形成对接
。民办高校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没有兴趣,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听课效率低下。经过实际调查很少有学生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育中,学生并没有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内容的学习中。尽管民办高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开展,但并没有收到预期中的效果。另外,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理解和吸收等方面也存在各种差异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能与学校的施教形成有效统一。
2.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不明确,常被其它事物所替代。
在民办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被认为可以随时随地,业余开展的教育,只要学校有其它的事情,思想教育就可以被搁浅,退让,其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很多的高校都是将政治教育融入到党员培训和思想政治课程中,其中党课的学习多是以业余党校的形式进行学习的,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自然学生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为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效。
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的学生都是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成绩低,知识结构单一,思维能力差,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高,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贯彻执行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学习意愿不强,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听课开小差、走思现象频频出现,甚至出现逃课、请假、替课的情况,这些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化成效,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自身全方面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措施
1.全方位多角度发挥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辅导员是大学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角色,责任重大而深远,因此,增强辅导员的专业化能力和积累工作经验有助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在实际的运作中辅导员不仅要和任课老师配合,教授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做事,成为社会合规的接班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出彩。辅导员首先要阶段性从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成绩、学习方法的掌握及运用、学习态度的变化、心理状态的波动、对学习的反馈等,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也为辅导员改变教育方法和策略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辅导员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以及兴趣组织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并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强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辅导员还要构建良好的班集体,选拔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对班干部进行培训,成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配合好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比较抽象多数是理论性的内容,学生在学习和接受过程中都没有主动积极的兴趣,从而影响教育的成效。民办高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而且也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和沉淀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学校可以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到红色旅游景点进行红色教育,使学生在历史先烈英勇事迹的渲染下得到思想上的提升,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奋斗的决心。经过红色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感所思组织发言,以便更好的使思想教育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欠缺,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理论性知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效率不高,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多变化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丰富课堂教育内容,选取当前新闻热点为题材进行多角度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实现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思想政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的目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理论的讲解到学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实现质的飞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想政治觉悟,还对稳定校园和谐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决定人的行为,好的、积极的思想自然产生正面的行为效果。因此,创新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学习自信,提升情绪调节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施燕.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南京师范大学[D].2009(11):4-31.
[2]王南征,谢媛媛等.浅谈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学生课余生活导向.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4(12):39-40.
[3]张翠芳.民办高校如何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09(47):14.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摘要: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大学生周围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高校教育工作者亟需着眼于整体完善创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体系和制度。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改革开放的高速平稳发展,以及新兴传媒的出现,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面对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缺陷和薄弱环节,完善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急不可待的重要使命。
1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活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必然对学生们的思想意识有着深刻的烙印,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了极大的挑战。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带来的冲击。当前时代的多样选择性和开放包容性使如今的大学生们有着不同水平的认知以及判断事物的能力。不同学生的思想意识、认识水平、思想观念有明显的差异。他们看中生理的享受,忽视了内心对于精神的欲望;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失去了团结奉献的精神;注重展现炫耀自己,忽视了低调的品质和同伴的重要性。其次是身心所承受的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来个同学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渴望成功的压力,使得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诸多不适,还有复杂的人际交往以及恋爱带来的心理问题。接下来是大学生思想认知滑坡的现状。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重视个人利益,娇生惯养,但社会责任意识却逐渐淡薄,对社会问题和人际交往考虑不够周全想法过于简单,认清事物本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理念
第一,要树立学生第一的新观念。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尊重保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同时体现服务与关爱,鼓励激发学生自我提高自我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第二,树立全面育人的新观念。理所应当的是,大学课程教师都应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其次,我们要认真探讨完善学校软硬设施的具体方案。并且努力做到,全员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使其相辅相成,达到整体考虑综合部署提升全局的目标。第三,鼓励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达到这一理想目标,必须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并且新的道德观、教育观、成才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指导的拥护祖国建设统一的四有青年。
3健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第一,以培养理想信念为第一要务,加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即两课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场所作用。鼓励两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完善,做到引经据典,联系实际,促进实用性和实效性的提高。接下来要与时俱进,吸纳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当前时代发展为宏观背景,拓宽知识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律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素质,务必为培养优秀高学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以社会实践为指导,鼓励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用性。社会实践对于锻炼大学生体验社会、观察国情、提高才能、无私奉献、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游览革命故地,通过体验观察老一辈们的英雄事迹,让大学生体会到现在幸福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高校学生的思想觉悟,巩固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其次是亲身去周围的贫困地区,通过其短暂的考察和丰富的爱心活动,达到我们最初设想的亲身下基层、扩展我认知、增强我团结的目标;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是通过对经济科技发达地区的零距离亲身参与体验,让大学生们对于未来有一个新的规划和想法。第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德才兼备的高校教师团队。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宗旨下,完善创新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服务体系。大学高校要坚持和遵守党的领导,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无体系,保证高校子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和监督。加强党的指导思想、宗旨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教学,提高体质锻炼,不断学习政治思想文化理论专业知识,把握掌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提高整体素质以及工作服务水平,做到理论实践于一体,与时俱进,全面发展,培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高尚情操,拓宽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工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4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是一个整体体系,它的每个要素每个支点,例如主体、客体、介体,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教育工作的决策、调节、评估、落实,都关乎重大,所以这提醒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在发展中进步,更要团结协作、协调配合,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董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69-71.
[2]全权.即时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D].辽宁工业大学,2014.
[3]李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
第五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与思考探析
[摘要]
提高有效性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理念诉求与传统思维、主客体关系、平台载体与内容方式、传播规律与效度评估、理论与实践、教育战略与工作策略等方面的矛盾。对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升效果。
[关键词]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矛盾
近20年来,有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随着网络介质的不断升级换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具备了长期性与时代性的双重特征。聚焦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的实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还是要解决有效性的问题,也就是师生对网络服务与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对网络服务与教育主导性诉求的不断加强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有待提高之间的矛盾。能否科学破解这对矛盾,不仅事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将影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
互联网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了从Web1.0到Web4.0的发展。不同时代,互联网的具体介质在载体和特征上都呈现较大的差异。作为依托网络而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其阵地从门户网站到论坛、博客,再到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因时而异。虽然在工作内涵与深入程度上,现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有效性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具体表现在:
1.理念诉求与传统思维之间的矛盾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对网络(含新媒体)的认识与传统思维是困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从主体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是,理想诉求应遵循新媒体舆情规律,但现状工作仍回归行政思维的矛盾。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在多次有关网络环境、新媒体环境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研讨会上,各方都提出过同一条原则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遵循网络发展规律。但实践工作中,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容易在第一时间选择回归行政本位的思维观念与应对方式。另一方面是,对新媒体依赖性越来越强,但恐慌性越来越高的矛盾。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需要借助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分析、信息交互与影响宣传;但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多变性和不可控性,教育工作者又越来越恐慌,在主动性与被动性之间犹豫不决。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
互动是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教育互动问题上,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客体的引领要求越来越强,但实际应用的追随现状越来越明显的矛盾。虽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双主体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宗旨来看,为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质量,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引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对客体产生更大的影响,不管是媒体的运用,还是政治方向与价值观念。可是,在新媒体的运用以及媒介素养方面,起引领作用的却变成了教育客体。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期待在网络上与客体的平等交流,但实际对话又常陷入传统灌输式的说教的矛盾。网络常以自由的价值观赢得人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选择网络进行学习、生活和交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希望能从网络上找到相对平等的交流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此规律较为熟悉,试图通过网友的身份、掌握流行的网络语言取得教育客体的信任,并开展交流。但结果却是:在初步的试探式交流之后,教育主体又习惯性地采用说教的方式,重新打破教育主客体间的网络平衡。
3.平台载体与内容方式之间的矛盾
网络时代,内容为王,但平台建设也非常重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对这两个问题的关系处理尚未协调好。一方面是,平台优先与内容优先的矛盾。从发展历程来看,人人网的诞生,抢占了BBS的市场;微博的出现,抢占了博客和人人网的市场;微信的出现,抢占了微博的市场商业网站平台的发展大大分流了校园网用户,对校园网的发展提出较大的挑战。加大网络平台建设,成为近些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项目。但只有少数校园网络平台得到持续发展,大多数校园网络平台建设都陷入外延式扩张的局面,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内容建设没有跟上平台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是,载体的先进性与内容的有效性之间的矛盾。从众心理在网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也容易出现从众现象,他们常以为要开展教育工作,就必须选择最流行的平台、将最新的教育内容发布在各大网络平台上。为加强思想引领和教育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主管部门策划了一系列专题、文章等各类宣传教育材料,但点击率、传播力以及内容的吸引力都有待提高。不同的网络平台有不同的阅读特点,不是同一种教育素材都能在不同的平台上产生相同的正能量。教育客体在选择接受材料时,优先考虑的是内容的贴近度和感染力,这也就是为什么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周记《包涵心语》在网络上会走红的原因。
4.传播规律与效度评估之间的矛盾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经历了一对多到点对点再到多对多的模式转变。信息传播的效度,也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让教育工作者面临挑战的,一方面是,正能量传播与负能量扩散的效度差异。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网络信息传播也是如此。一篇先进经验、榜样人物或典型做法的报道,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做到非常周全的策划与推进,但结果也不一定能尽如人意;但一条负面消息的传播,经常让教育者措手不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传播正能量、尽可能小地减少负能量,是最考验教育者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是,网络民意真伪测评与网络文化霸权之间的矛盾。为准确地掌握网络舆情,越来越多的决策和工作都很重视参考网络民意的测评,包括网络投票、征求意见等。但网民往往多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和潜水族,引领舆情发展的主要是活跃的网民和网络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不经意地影响其他网民的判断,并常被代表为全体网民的意见。如何科学测评网络民意,并尽可能降低网络话语霸权,也是需要教育者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5.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矛盾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这是各项工作发展的根本。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两个困境:一方面是,问题超前性与对策滞后性的矛盾。总是在救火,这是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常态。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旧有理论无法套用;新的问题新的特点,原有方案不能奏效,很多工作的开展都较为被动。特别是面临突发网络舆情时,在危机应对与处置上,教训反思常多于经验总结。究其原因,一是近些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重大的理论突破,仍旧停留在网络传播经典理论演绎的阶段;二是教育主体把绝大多数时间都投入工作实务中,很难保证理论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是,民主管理与伦理法治的矛盾。随着网络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教育客体对放宽网络管理的诉求越来越高。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也针对性地做了不少调整,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科学管理逐渐成为网络生活的主流。但与此不相称的是,网络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犯罪、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攻击、网络心理问题等层出不穷。国家主管部门专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制定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等,对推进网络法治化管理有较大的作用。能否尽快形成科学的网络伦理,大力营造网络法治氛围,是真正实现网络民主管理的重要保障。
6.教育战略与工作策略的矛盾
借数字化大学校园建设规划的东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快速发展机遇期。但在战略规划和策划实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一窝蜂进入与特色定位的矛盾。虽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来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集中式推进的规划,比如,中国大学生在线的建设就是依靠全国高校共同投入达到了效果的最大化,高校官方微博联盟的先期建设也是借助全国30余所高校之力才得以长效运行。在早期的红色网站建设过程中,也采用了这种一窝蜂式的战略,并很快形成集体优势。但建成之后却发现,每个网站都高度雷同,从风格设计、语言使用到内容组织、功能开发,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特色不明,资源重复,吸引力自然也就不高。另一方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度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脱胎于思想政治教育,其诞生和发展也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与效果。虽然对两者关系的区分学界尚有一些争论,包括是否需要单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但对两者的融合专家们都较为认同。可在实践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断呈现出网络化氛围越来越浓、实践化特色越来越弱的趋势,与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越来越少,甚至是去实践化网上交流十分顺畅、现实交流重回尴尬,两张皮、相互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工作合力尚未形成。
二、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有效性是衡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标杆,也是改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点。针对现有的主要矛盾,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第一,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关于如何界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学界大概有两种观点:一是在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种观点本质一致,只是视角不同、各有侧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俗来讲就是为实现教育目标,借助网络载体或在网络空间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沟通、思想交流与危机应对等工作。从这个视角来看,网络更多的是一种工具、载体,或是环境与氛围。为此,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网络的重要性,并对网络特性、网络规律与网络发展等问题有更为准确的掌握;另一方面,需要深刻理解网络的应用性与普及性,按照网络时代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调整原有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与工作方式,顺势而为。
第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从网络技术能力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克服网络技术本领恐慌的问题。通过参与媒介理论知识培训、网络宣传技能培训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网络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从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来说,教师首先要解决网络认知水平一致性的问题。通过举办新媒体应用与推介培训等,及时了解学生的网络生活状态,并及时跟踪跟进;通过搭建师生常态性的交互平台,加强师生的日常沟通,保持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巩固思想交流的基础。从网络危机应对来说,教育主体首先要解决化险为夷转危为机hold住全场的能力建设问题。通过案例教学、高端培训等,深入分析网络危机的内在特征与演变规律,逐渐形成较为成熟、高效的应对流程、工作预案与处置方案。
第三,科学认识网络平台与内容建设的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统筹平台与内容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平台搭建上,一是要充分调研师生对网络空间的选择偏好,做好样本分析,寻找影响师生选择的关键性要素与指标;二是要充分调研师生需求,集中教育资源,全力建成几个有影响力、有吸引力的网络平台;三是可以与师生喜爱的商业网络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参与,按照要求修改完善功能模块。在内容建设上,一是要加强内容的组织与撰写,结合师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国内外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教育发展的重点话题,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风格,第一时间组织内容,做好宣传;二是加强不同平台内容的筛选与推送,根据网络平台的差异性特征,在主题选择、语言组织和推送形式上进行适度区分;三是做好全面动员,形成教育主管领导、教育工作者、学生三个层面的内容输送主体,让网络平台成为大家共建、共享的有益载体。
第四,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战略规划。在宏观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层面进行设计,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重点的布局以及支撑条件的确认等;各高校要结合政策要求,贴近学校实际,进行具体设计。在操作层面,要按照统分结合的方式,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部署、各高校分头建设,围绕教育与建设的大目标,统筹平台与内容建设,做到目标一致、重点突出,又各有特色、活力十足。在主体层面,要做好队伍建设规划,按照队伍结构、能力建设、业务分工、长效发展等板块,分别做好队伍选拔与分层培养、技能培训与素养提升、内容设计与条线划分、机制体制与氛围保障等工作。在客体层面,要设计一套集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能培训、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伦理法治等于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保证教育效果。
第五,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较为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研究,在国家社科课题、各省市社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体系中都设计了相关主题。但从国家社科课题来看,重点是偏重网络舆情与危机干预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的选题较少;从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来看,选题更多偏重工作实务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力度偏弱。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一是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在各级各类课题中列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形成人人爱研究、人人会研究的工作氛围;二是要做好选题设计,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深入研讨,聚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性问题,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三是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注重时间节点与研究环节的把控,提供及时性指导;四是注重交叉学科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传播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倡导交叉学科研究,有利于集体攻关和整体理论水平的突破。
第六,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遵循网络的内在规律,又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从两者融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加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环节、主客体的互动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等相关理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手段、节点选择、效果评估与反馈等进行系统化设计,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其次,要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改进,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细分网民群体进行内容推送做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细分,做好精细化教育;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形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充分借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共建模式,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再次,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互通互通,在技能与理论上共同提高。
第六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摘要:
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本文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分析思考和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解析,提出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的创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
新时期,高等教育不仅是智力的训练和提高、个人的自我实现,更是从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发展相统一的角度,培养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创造力的综合型素质人才[1]。在综合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根本的导向作用,并向其它素质的培养提供不竭的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以及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交往教育、幸福教育[2]等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言行规范要求通过各个方面内容的引导教育对学生进行训练和陶冶,使其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才层次越高,思想政治素质也要求越高。由此,在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时,更应注重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和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砥砺
创新性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精华[3]。从内涵来看,它既涵盖了对人才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才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政治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进取的精神信念,怀着对社会和历史的高度使命,以主人翁的意识积极投身到国家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事业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品质的要求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勇于创新的思想观念、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在强烈使命感的驱动下,以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励自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对敏锐洞察力、准确判断力、灵活应变力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精神动力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良好的氛围中始终秉承优良的精神品质,深刻意识到要履行好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新精神的推动下提升创新能力,做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精神动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二、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新时期,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人才的竞争将不再是数量与结构的竞争,而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一)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渐退
万光侠先生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指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灌输为主要手段,以工具性的目的为唯一目的,以培养无个性的服从型人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4]。这种物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长期的战争年代以及以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工作中有着必要性和合理性。然而,其过于强调受教育者的服从性、可塑性和统一性,导致灌输论强制论的泛滥,缺乏自我教育热情,在新时期下愈显其与时代和受教育者特征的不相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流于形式,过于理想化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政治教育替代道德教育,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忽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和现实生活情况。长期以来,注重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注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忽视受教育者的实际利益和素质提高,注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忽视从主观能动性引导激发。多讲理想少讲实际,多讲理论少讲规则,缺乏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当下社会背景中思考人生、实现人生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偏离现实倾于理论
当代大学生受改革开放思潮的影响,思想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传统空洞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也多被禁锢、个性多被束缚,难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偏于理论脱离现实情况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就决定了其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性创新的诉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该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新的历史时期,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应当代社会和受教育者发展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迫在眉睫。
(一)高校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5]。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模式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的人的社会性,强调尊重人的精神性[6]。因此,这种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顺理成章的应当作为当代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工作积极践行的导向理念。
(二)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
高校应从办学育人、以人为本的层面思考,依托专业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以及媒体教学平台的建设,形成一个与专业教育相衔接,与受教育者成长相适应、心理特征相协调、发展方向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体系时,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的落脚点,不断深化完善教育内容,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审核反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时代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三)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大力加强素质教育,进一步转变高校教育思想,对不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结合各学科、各层次的培养实际,制定体现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计划,由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转变。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变革,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学分制替代学年制、推行主辅修制、专业方向调整等办学特色,可使受教育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择业标准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处理好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关系,加强实践锻炼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
(四)加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完成创新人才的培养。以人为本不仅只关注教与学关系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要关注教育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重点,校、院党政管理干部、班主任为辅助,创新机制,建设起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技能辅导,不断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以及理论研究的素养,使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五)营造良好的教与学关系和氛围,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活动中单纯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关系[7]。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常会低估受教育者在建构人生规划和价值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则会出现受教育者以自我为中心、放任自流、盲目自大、缺乏正确引导,同时无法获得成年人有益人生经验的启示、宝贵人生阅历的启迪。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双向交流的教学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和地位,在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中,启发、激励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激发受教育者对知识创造的内驱力,即探索未知、追寻真理的强大精神和不懈追求。这一切来自于受教育者对社会、国家和人类的高度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受教育者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培养重点,并为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在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应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通过理论创新与现实践行相结合,探索出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充满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树立坚固的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陈锡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3(3):34-36.
[2]闫艳,王秀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蔡峋.创新性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5:83-84.
[4]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J].高教探索,2001(1):47-51.
[6]宇业力,顾友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理论及其时代走向[J].教育科学,2010,26(3):87-91.
[7]曹东勃.社会转型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两大困境及其破解[J].高教探索,2010(5):139-147.
第七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临问题探析
摘要:
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我们看来,大概是从研究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大学生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大学生团体的组织建设工作等方面进行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很大的帮助,产生的影响作用也是极大的,同时在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着许多新的难题与挑战,教育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必须不断更新原有对大学生培养人才的方案,与社会轨道更贴近,走在社会主义思想道路的最高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逐年进行扩招生源,从90后到现在的97后大学生踏入大学这一座象牙塔,他们的思想不再是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现在他们的思想渐渐地发展到基本成熟稳重阶段。但是随着高等学校受到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面临着不少新的问题挑战,也要我们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不断更新原来管理学生的那一套方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去争取参加各项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吸收别人好的管理模式,借鉴别的学校优秀的学生事务管理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上走上新的台阶,同时让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才可以顺利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下去。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了不少新问题,比如:
一、e时代发展飞速,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不能够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网络媒体如今发展速度飞快,这对大学生各方面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互联网渐进式地改变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一方面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是如今大学生在e时代普及大众下,大学生运用网络比过去更迅速地收集到大量信息,比如微信、微博、QQ等媒介接收外面信息,这让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去调整我们的工作管理方式,在不同阶段应做到稳中有变,变中求稳。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工作规划,这样才保障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而稳固。
二、新老辅导员交接班级在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上面临的问题
在2004年,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建设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学工队伍有时候会遇到辅导员因某些因素需要调动或者辞职等方面的情况发生,这就会出现专业班级要更换辅导员。在新老辅导员交接工作后,新辅导员往往会成为学生口中所谓的后爸、后妈这种叫法,学生暂时无法接受新辅导员的教育管理方式。同时新的辅导员对接手的班级在不完全了解班级各个方面的状况下,会面临一些棘手问题。新辅导员如何在原辅导员已经管理过的班级工作中去用自己的管理模式去加强和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是一个比较头疼的事情。因此,新辅导员先要从专业班级的班干部中去了解,通过召开班干部会议进行了解原辅导员是如何管理班级各项工作,了解哪些教育管理方式能够让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主动去配合好。由于新辅导员刚接手班级,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加强班级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建设教育,这样才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道德素质进一步的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涵括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内部及它的分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基于当前中国高校学校事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按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原则;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社会交往、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能力的形成与发挥的原则;提供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学生服务的原则;强化学工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原则,可将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发展支持、日常事务管理、学工自身建设四大类。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了解大学生日常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认清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握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工作才会更具针对性、主动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要把握好学生日常管理的基本原则,分别是以人为本的原则、综合管理的原则、法制管理和民主和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和规范有序和体现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三、总结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去学习,在新形势下端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观念,提高认识,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进一步解决高校学生工作在理念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和创造符合大学生的学生工作管理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清,马彦周,张建和主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中国文史出版社.
[2]王传中,朱伟主编.辅导员工作指南.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翁铁慧.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M].北京: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
[5]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摘要】
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提出通过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引进和培养师资、优化教育资源、融传统文化于第二课堂、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五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具有历史延续性和继承性。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成长都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抛弃传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要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育大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认同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含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究传统文化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价值乃是本文的趣旨所在。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化的教育,旨在把一定的思想观念通过适当的形式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品性修养和价值理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和集体意识,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价值追求。这与传统文化中忠恕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儒家文化的仁义理念不谋而合。[1]因此,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是当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与法治教育等。其中最核心的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主导,而儒家文化又是以仁义为核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民族国家大义面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贾谊国而忘公,公而忘私;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儒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仁爱,有情有义,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都表达了这一理念。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仁爱理念,我们的祖先给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正是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涌现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才使得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应该用民族的榜样来教育青年一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起来,树立大学生牢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培育大学生宝贵的仁爱之心,立德树人。2.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显性的灌输式教育以及隐性的渗透式教育,其中又以灌输式教育为主导。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灌输式教育日渐式微,越来越难以取得实效,因而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就必然要更多地采用隐性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于教育过程中育人,管理过程中育人,服务过程中育人,推行整个高校全员育人、全局育人的新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十分重视培养人的自觉性,主张通过内修的方式来建立自觉意识,注重于伦常日用之中随机指点,在日常劳作、言谈和礼仪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来培养人的性情,这对于当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探究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传统文化普遍缺失,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这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缺失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课程,除了中文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的几个专业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而让大学生课外去自学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又不切实际,因为大部分大学生并不具备相关的语言文字功底。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缺少传统文化学习背景。
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把传统文化师资队伍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使得大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专业的国学教师,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获取传统知识的渠道。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具有丰富传统文化积淀的教师可以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把大学生的思想引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3.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缺乏传统文化支撑。
传统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短板。我国高校一贯重视科技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素养和技能水平,人文素养虽然一直在提倡,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大学生缺乏基础的传统文化知识,当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的时候,便很难在大学生心中形成共鸣,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4.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欠缺担当意识。
社会责任感的缺失、道德的淡漠是当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一个问题,而责任与道德恰恰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体现为:部分学生为了以后找工作而学习,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些学生则是随大流,缺乏一种为他人、为社会而积极进取的责任感。大学生道德的淡漠主要体现为:缺乏自制,过于自我,很多大学生表现出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随意性,任性而为,经常上课迟到、玩手机、睡觉,部分大学生毫无节制地玩游戏,沉溺于谈情说爱之中。而大学生所缺失的社会责任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气概。
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市场经济逐利性日益渗透到高校校园里面,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侵蚀和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大学生也养成了唯利是图的不良习性,做什么事情都讲利益,无利可图的事情不愿意做,甚至老师让学生帮个忙也视报酬多少而定;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只看重工资高不高,待遇好不好,从来不问贡献能有多少,价值有多大。市场经济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形成过于功利取向的价值观,恰与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导向背道而驰。
三、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对策探究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虽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当前仍然有许多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而,如何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崇高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乃是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时代课题。对此,笔者拟提出以下几个对策,以期进一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能起到的作用。
1.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各个类型各个层次的高校应该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把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课程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渠道之一,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也比较有利于大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为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铺垫和准备。
2.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包括高校党政干部、团学干部、思想政治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以及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这其中具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缺乏。而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因此,一方面,需要吸收更多具备传统文化专业背景的教师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3.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并做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变更,以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高校毕竟有专业的区分,大学生用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必须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相对简约的形式传达给大学生。
4.把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相结合。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和团学活动之中。第二课堂已经日益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更是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把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团活动之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之中,更能够起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让大学生自觉不自觉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同时,高校也要主动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给予大学生指导,对大学生的相关活动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促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开展。
5.利用传统文化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变换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处的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期,其周边环境对其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化、网络化和国际化的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也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同学则体现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等问题。因此,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利用传统文化营造育人氛围,把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宣传栏、广播台和校园网等平台,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等形式,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洪伟.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0-112.
[2]王燕芳,漆小萍.突出重点开拓创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中山大学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做法与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09,(9):10-12.
第九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探析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深远。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信息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网络的便捷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高校学生每天都会接收到各种网络信息,在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灌输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世界观的构成大相径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老师和领导应该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状况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金钱的地位逐步被拔高,这样的负面影响导致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价值观念出现了很大的偏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仍停留在口头阶段,学生被动地接受政治知识和原理,校园却缺乏政治素养提升的氛围。社会上的拜金主义者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很多同学认为所谓的知识课堂学不到实用的东西。网络中常出现的网络词汇、低俗语言,部分学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可,还有网络上的不良新闻不断地被转载,新闻本身被粉饰化和扩大化,高校学生在这样的网络文化影响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比较困难。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分离
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的教育是不一样的。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信息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机制,实践活动容易出现差错。网络的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复杂和艰巨,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学生在网络中接受的文化鱼龙混杂,老师灌输的传统知识与学生脑海中容纳的知识有所偏差,造成学生思想混乱。
2.2高校的教育方式落后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上课和考试为主,这种传统的形式显得很枯燥乏味。大学生的自由观点受到束缚,而网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我国高校的实践活动比较少,课堂上的多媒体使用率也偏低,发挥的作用远远低于预期目标。高校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及毛泽东概论的课堂普遍流于形式,比较常见的课外作业有手工作品制作、手抄报比试、辩论赛等等。这样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动力不足。高校对所有学生的教育方式都是统一的,老师在课堂上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年级的所有学生,甚至整个学校的学生使用一样的课件和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教育资源以及时间。
2.3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较低
学校的校园网站更新比较慢,内容主要涉及国家政策和校内日常的新闻,同时网站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网页制作简单,不够新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自身的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老师的权威大打折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很多感兴趣的知识,而高校的老师忙于科研工作,关注的东西有限,精力也有限。因而学校的老师无法及时解决学生的疑惑,学生之间也缺乏交流的空间。加上网络上的时间和空间没那么大的约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逐渐降低,社会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不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3.1构建更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基础设施
网络的发展迅速,高校应顺应趋势发展,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给学生和老师提供课外的网络培训,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上有很充分的信息,高校应建立一个师生共同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同学们的疑惑与困扰。运用政治学理论结合实际深刻分析热点问题,引导同学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高校需要不断地完善学校的网站,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3.2为高校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高校的教育方式需要进行创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组织同学们参加网络上的讲座,或者针对某个主题进行讨论。高校可在公共场所的大屏幕显示屏上播放健康、积极向上的视频。高校应利用网络课堂引导同学们自主学习,学会辨别不良信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3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校教师平时把重心放在科研工作方面,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的学习,网络方面的技能较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对网络教学的方式应不断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须熟悉该工作的规律,有效处理各方面的信息。教师应不断拔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做到以身作则,敢于承担和无私奉献。
4结语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它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是空前的,教育工作的改革需要落到实处,推进教育的发展,为祖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
[2]易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读书文摘,2015,(10):47.
第十篇: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网络时代下,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和传播的主要渠道,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深刻影响,依托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必然趋势,也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和新手段。
【关键词】
微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微小说、微电影等各种具有微时代特征的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受高校大学生的青睐。同时,这些微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时代元素。创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微时代脉搏,充分运用好微教育这一随着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新形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新高地,掌握舆论引导主导权,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池春水。
一、微教育概念及特点
1.微教育概念。
微教育是一个蕴涵着思想文化、传播技术、方法形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命题。区分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微教育做以下几点概念界定:从传播途径来说,微教育是指以微博、微信等微时代产品为载体,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传播信息的一种教育形式;从内容形式来说,微教育是指以短小精悍为主要特征,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依托网络传输,传递积极思想文化、基本理论知识、典型事例消息等信息的一种教育方式。
2.微教育特点。
一是内容简洁,微言大义。微教育核心特征在于微,即内容简洁、时间简短。比如,以微博、微小说为载体的微教育,通常一次性表述文字不超过140字,以微视频、微电影承载的微教育时长往往不超过300秒。但同时,微教育以精简的内容承载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常常用三两句话说明事理,用三五分钟科普知识,用一两张图片宣扬典型等,以四两拨千斤之效发挥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教育功能。二是传播快捷,无微不至。微教育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面对面进行,而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依托网络传输,内容的简短使信息推送、接收往往只在一瞬间,并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浏览、跟帖留言,极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三是辐射广泛,微力无边。以微信、微博等为平台的微教育,借助链接、转发、关注、收藏等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裂变效益,将教育信息辐射延伸到所有朋友圈、粉丝人群,扩大了教育受众面,提升了教育关注度,增强了教育影响力,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二、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借助微教育的时代元素增强教育吸引力。
随着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广泛运用,跳跃性、碎片化、快餐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大学生思想活跃,眼界比较开阔,对新鲜观念和事物接受较快,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不强,教育内容依然固守在传统思想政治内涵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求知、审美、处事的需求,调动不了积极性,引起不了关注,触及不到灵魂,气氛沉闷,效果不佳。而微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有内容、有内涵和有目标的生动课堂,简约、形象、生动的微话语符合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特点,多元、共生、交融的微元素迎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性格特征,平等、互动、创新的微体系满足现代教育理念方式,特别是图文并茂、影音结合的多媒体表现形式更是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弊端,更易于学生接受而深受欢迎,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借助微教育的快捷广泛增强教育时效性。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只能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党团课等形式,相比于社会思潮变迁、时代形势变化、学生思想波动,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并且受制于时间、场所限制,教育覆盖面不广,不能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难以有效化解学生思想、心理困惑,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而微教育依托网络传播,具有资源共享、传播快捷、即发即收等特点,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空限制。教育者可以随时随地发布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在第一时间内产生快速影响力,实现即时共享,使主流的声音深入到各个角落。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逐层式的传递方式,微教育可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垂直式的传递,开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3.借助微教育的灵活互动形式增强教育感染力。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比较单一,过分依赖于课堂授课,恪守上课、讨论、总结三步曲,教案中空话套话大话较多,开展教育时上下一般粗,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思想交流、感情认同;同时,大课教育往往只解决共性问题,对于个体问题却缺乏针对性,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少思想互动,受教育者常常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即使有了想法也不愿表达真实意见。而微教育主客体平等、开放的特点,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话语垄断现象,不但教育者能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见解和新内容,受教育者也能随时发布新观点、新意见和新建议,参与其中的个体人人都具有主体地位,不用受到身份、地位等的束缚,相互间形成平等的讨论氛围,也可以将在现实中难以表达的情感、生活等问题倾诉出来,得到他人的交流和理解,从而在心理上获得满足。[1]
三、运用微教育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当前,传统的大课堂和大块头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需求,再一味照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搞一锅煮的共性教育,无法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了解学生真实愿望,往往会忽视个别的、特殊的情况,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然受到影响。微教育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传播形式,在舆论引导和政治导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行为等方面产生越来越深的影响。高校应积极吸纳时代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微教育优势,改进教育方式,拓展教育阵地,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利用微渠道准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受学习、生活、就业等身边各种事物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常常波动变化,习惯于在虚拟世界宣泄发表内心感受。作为当前最为流行的网络媒介,微信、微博广受大学生欢迎,在这些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平台上,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浏览信息、发布评论、更新动态,无限制地评论转发感兴趣的新闻,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隐藏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微信、微博,从撰写转发的博文微文了解其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发表流露的心情状态分析其喜怒哀乐、情绪变化,从链接分享的信息内容掌握其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从关注评论的热度频度把握其关心的热点焦点方向,从而准确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针对性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根据个体思想差异,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抓住学生的关注点、找准教育的切入点、激活学习的兴奋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2.健全微体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开展微教育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骨干等力量,搭建相互关注、相互补充的微教育体系,综合施策、效果融合,最大限度营造一个主流、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微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舆论、价值导向。一是引入网络权威公众号,传播好声音。当前,一些权威媒体纷纷设置教育公众号或开发手机教育软件,如学习中国手机APP软件,能够及时跟踪转载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和相关报道,为紧跟习总书记思想步伐提供了极其方便的学习平台。高校要积极引入类似权威学习教育平台,第一时间将党的声音传播给学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政治性。二是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官方微教育平台,弘扬主旋律。高校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向学生发布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主流思想,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如93大阅兵、两会等,组织学生在线讨论交流,感悟社会主义建设辉煌成就,激发投身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微教育平台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把控,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2]。三是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微教育课堂,凝聚正能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要积极开通微博、微信、QQ帐号,主动创建朋友圈、学生群,结合自己日常所思所想和感知感悟,及时发布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契合的正能量信息,转发权威官方态度、看法,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偏向,讨论辨析学生关注的国际社会敏感事件和热点问题,编辑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微视频、微课件等,推送到大学生的微平台客户端,通过学生的链接分享、评论推送,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要灌输的知识,以碎片化、滴灌式方法渗透给每一个学生,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为丰富的信息交流,从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转变为思想互动和情感交流,搭建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3],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发表个人观点,在讨论互动中明辨是非,在思想交锋中激发热情,切实发挥好思想领袖的作用。
3.借力微元素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是善用微语言。微教育流行的是平民性的、草根性的大众话语体系,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向大学生传递主流的、权威的声音,在微时代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主流的声音也存在着被选择性消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在二者之间找到话语系统的平衡点和交融点,对复杂多元的现代社会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对微话语的有效掌握和运用彰显其更符合时代特征的社会认知与体悟[4]。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注重研究微教育的语言特色,善于运用微言微语说微事微情,主动学习掌握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网络话语,善于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教育话语体系向文风简练、内容丰富、主题新颖的目标转变。二是借用微速度。坚持工作学习开展到哪里、教育就延伸到哪里,思想疑惑产生在哪里,教育疏导就跟进到哪里,开展碎片化阅读,使理论学习时时有条件、处处有食粮。针对国际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和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充分发挥微教育快速便捷的特点,第一时间通过信息确认、热帖谈心、讨论交流、思想引导的方式,把握受众的思想共鸣点、同震点、兴奋点,使教育者的说教行为化作紧贴大学生思想的内需供给和零距离服务,及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分析,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三是活用微形式。微教育的简约语言风格能产生短小精悍的思想冲击力,图文视频并蓄的展示形式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平等互动的交流模式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微教育带来的新手段、新方式,通过适时发布微信息,传播主流价值;提倡微交流,合理满足大学生参与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微见解,因势利导大学生可能出现的偏激思想和行为;开展微讨论,让大学生在各抒己见、自发辩论中析事明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大为微,变一刀切为切几刀,在片语育人中润物无声。
四、开展微教育应把握的主要问题
1.培养微教育意识是前提。
虽然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出现已有多年,但运用这些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尚属起步阶段,无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是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都是一个新课题。推广运用微教育,必须首先帮助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理念上进行更新,让他们从传统课堂教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树立微教育的意识和理念,明白越是普及运用的信息媒体,越是最佳教育平台;越是点滴灌输、时时熏陶,越能获得教育效果的道理,以抢占阵地的紧迫感,积极探索运用微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2.提升微教育能力是基础。
微教育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的同时,对教育工作者运用信息网络进行引导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在微教育环境下,教育者不仅需要提升政治理论素养,还要了解现代传媒、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拓展知识,更要掌握网络语境特点,善于把严谨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网络语言,多一点深入浅出的剖析,少一点简单生硬的灌输;多一点活泼生动的探讨,少一点照本宣科的枯燥;多一点贴近实际的关怀,少一点高高在上的空泛,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3.处理好传统教育与微教育的关系是关键。
微教育碎片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育,在系统性、透彻性、方向性方面,课堂教育仍然占据优势。必须坚持兼容并蓄的原则,将微教育模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随机性教育结合起来,因人施教、因时而异,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传统教育侧重授人以渔,微教育侧重授人以鱼。立足集中教育解决共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引入微教育侧重针对不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个别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欣.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1):89-92.
[2]秦崭崭.浅论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借力[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8):35-36.
[3]尚亿军,马加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123-125.
[4]马建青,顾青青.微时代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4,(8):77-80,107.
[5]胡明辉.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J].现代教育科学,2011,(9):158-160.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个人收入的分配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企业与劳动者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政府的权力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国际社会的成员
高一政治神奇的货币知识点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政治权利和义务
精编高中知识点总结:高一政治投资的选择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民主选举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民主监督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政府的责任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投资的选择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征税与纳税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民主决策
知识点归纳:高一政治多彩的消费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多变的价格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政府的职能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人教版高中高一政治生产与经济制度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和平与发展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高中:高一政治企业与劳动者
高一政治学习:高一政治中国共产党执政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