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浅析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浅析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07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中应牢牢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有效地落实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

一、基于需要,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基本原则。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变化发展,养成亲社会行为。生活是教学的宝贵资源,离开丰富的生活土壤,教学之河就会干涸,贴近生活,使得思想品德教学更具有生活气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富有个性的生命,贴近学生,教学才能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发展的欲求,实现主动地学习。

贴近社会,要求教学紧密联系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关注时事,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便捷、快速功能,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评论类电视节目,坚持每天浏览官方网站新闻,从中捕捉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信息,并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九年级“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单元教学中,我联系了汶川、玉树、舟曲救灾中和上海世博及广州亚运中的志愿者,引导学生认识到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贴近生活,要求教学面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从生活中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联的话题,用生活验证教材观点,用教材观点解析生活。例如,在“自觉维护正义”课堂上,我引用了2011年4月21日福建日报的专版讨论“看见他人有难,你会上前帮助吗?”的真实事例:在福州工作的姑娘小宋像往常一样乘公交上班。小宋无意瞥见背后的一名小伙子眼神慌乱,并将手伸进了自己的包里!当机立断,小宋将手牢牢摁着包,扭身抓住小伙的衣领,扯开嗓子吼:“抓小偷啊!”十多分钟的厮打,车上50多名乘客竟无一人上前相助,更可恨的是,司机竟然将车在一个站点停下,让小偷下车……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在课堂上一经播出,立刻引起学生热议,有的当场义愤填膺,有的表示“好人难当”,各种观点迸发呈现,事例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共鸣,教师适时引导,衔接教材“如何维护正义”的知识,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心理学研究规律显示,人最关注和自身有关的信息。贴近学生,要求做到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历出发,在教学中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在“学会合理消费”课堂上,我展示了自己和正在上大学的表弟的一段QQ对话,引用表弟因为不善于理财、没有做到合理消费而成为“月光族”的实例,启发学生认识到应该努力学会合理消费。这种现象在不少初中学生身上也存在,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情感共鸣,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实效性。

二、着眼能力,提升思维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教育教学一贯倡导的思想,学会学习是帮助学生提升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目标,而提高思维能力是学会学习的根本。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当着眼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思维品质。

1.精心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问题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思想观点,总是在具体的情境问题中生发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问题中探索,这是课堂教学坚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依托。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应当符合上文所述的“三贴近”原则,力求体现设计的情境问题来源于学生自身的或者是学生关心的社会生活。例如,在九年级“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复习课堂上,我首先播放了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灾区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三年发展历程。接着引用央视评论员杨禹的点评指出,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汶川地震3周年的日子里。汶川给我们带来这样特殊的几个刻度:3年,30年,60年,90年,那么这3年就是汶川在灾难中站起,重生的3年。那么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正好也经历跨越了改革开放的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周年,又即将迎来建党的九十周年。在这三年里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的经验、能力,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都在这个灾后重建工作中得到了体现,整个灾后重建的过程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下完成的。然后设问: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通过视频具体感受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情境后,学生在感叹于“汶川奇迹”的同时,必定会生发“为什么能够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就能够运用教材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知识观点解读时政材料,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2.关注思维方法指导,优化学生思维品质。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难处在于:有些较抽象的知识观点,知识观点之间的联系,在考试时不能科学全面地做好文字整理及表述。对此,作为学生学习引路人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思维方法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品质。例如,在“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复习教学中,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我从“领导者、路线政策、精神支撑”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路点拨,帮助学生重新构建教材知识,培养系统的思维品质。又如,对于“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从哪些方面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学生在考试时往往因表述不清或表述片面而扣分,我将教材观点整合梳理后,指导学生运用“一二三四”口诀法作答,即“一是理想(树立远大报国理想);二是学习(努力学习,夯实基础);三是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四是责任(培养社会责任感)”。这样就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考试的“瓶颈”,也形成了学科思维方法,优化了学生思维品质。

3.注重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初中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教学过程应当注重评价激励学生,引导学生不断生发出新的思维。当然,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毕竟有局限,有时也会生发出幼稚的想法,教师应当按照“激励性”原则加以评价引导,否则长此以往会泯灭学生的思维之花。学生朴素的想法有时可以佐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自主内化。例如,上“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为了帮助学生辨别易混淆的知识,我设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区别吗?”一学生脱口而出:“有区别,一个是说,一个是做。”仔细想想,对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而言,这样说也不无道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度规定)为“说”,人民代表大会(机构、职权)为“做”。虽然想法天真简单,但是不也朴素吗?对于激发学生的记忆联系,应该是有益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立刻否定他的想法,那么对于一名初中学生而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仍然那么严肃而古典,不易理解!学生的激情应当肯定、激励,学生的思维应当呵护、引导!

三、关注情感,注重价值导向

《礼记》中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爱因斯坦也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些论述对现代教学的启发是课堂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德育课程重要载体的思想品德课,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重视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学法用法”专题复习教学中,当时震惊全国上下的江西宜黄(暴力拆迁)事件发生不久,我讲到“行政诉讼”,一学生在课堂上举手,说了江西宜黄暴力拆迁事件这一反例,并表露出愤慨情绪,课堂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了。很显然,学生生成了负面情绪,教师应当及时加以引导,否则这种情绪可能影响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关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事关重大,不可忽视。我随即接过学生的话题说,法治社会呼唤法治精神和人文精神,然而一些地方基层官员缺乏这样的素质,官僚作风严重,甚至以权压人,2010年发生的江西“宜黄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全国两会代表十分关注拆迁过程中的公民合法权益问题。最后老师深情总结:同学们,今后你们当中也有人可能成为官员,一定要记得将百姓冷暖放心上,一定要努力具备人文、法治精神。课堂,因为学生而精彩;教学,因为教师辩证引导而提升,教师的即时引导将学生的负面情绪转化为一份厚重的人生责任感。

四、捕捉差异,重视生成引领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生发出不同的疑问,作为教师应当尽量做到充分、深入备课,做到厚积薄发,循循善诱,有效解决学生生发的疑问,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铺路。在“灿烂的文明之花”教学中,课堂上学生频频向老师发出“挑战”,学生那跃动的思维,不时敲击着我的心灵,那是美妙的乐章!那是学生思维的张力和批判!学生阅读课本第106页“变味贺卡”的事例之后,我设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类似的文化现象?”学生举例之后,我补充举例“三俗”(低俗、庸俗、媚俗),学生立即发问,“老师,什么是低俗?”我回答“它和高雅相对应”,学生又问“什么是高雅?”那天是2010年12月7日,学校在筹备纪念12.9歌咏比赛,各班级正在紧张排练之中,我启发设问“我们班级这次选用了什么歌曲?”学生回答“燕城进行曲”,我又问,如果选用一曲写满情爱句子的歌曲、甚至有粗俗语言的歌曲,结果将会怎样?选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歌曲分别会产生什么作用?学生会意了,在对校园生活的鲜活事例的思考中明白了“低俗”的意思。本学期我在课堂教学中遇见的学生疑问,还有“什么叫多元化”、“人民币是升值好还是贬值好”、“什么叫超国民待遇”等,不一而足,学生的疑问让我触摸到他们思维的涌动和对新知的渴望,虽然有些问题不在教科书要求的知识范围内,但是作为“闻道在先”的教师,应当微笑面对课堂上学生的“挑战”,为学生释疑解惑,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成长铺路。

总之,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富有生命活力和个性的人,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当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我们共同努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小莉帮忙 第一季 第393集 承诺小升初 至今没兑现(续)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_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_创新改变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477723

小升初真题讲解5

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下《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艳萍

女儿要小升初却品行不端,看这位妈妈的的做法,原来全是遗传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四川康勤秀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心电老虎》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沈淑飞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_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_参与民主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1074343

小升初真题讲解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第三单元第2课《秋天的保健》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维

与"浅析思品课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