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凸显教材主题中拓展新知的生长点
众所周知,每门教材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各部分内容都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并与主题之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和隶属关系。例如《经济生活》全书以“生产”为主线,按照为何生产——谁来生产——为谁生产——怎样生产的逻辑顺序建构内容体系,从而使教材内容形散而神不散。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生产”这根主线解读教材,并在解读中拓展新知。如“多彩的消费”这一课主要讲了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虽然本课内容没有直接涉及到“生产”二字,但是,消费离不开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并为消费创造动力。所以,我们在解读“消费”内容的时候,决不能孤立地看待消费,而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将“消费”置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中,特别是从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中去把握消费,由此开始我们就可以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推导出这样一个最新知识:消费水平的高低、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消费则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二、在解读现行教材内容中嫁接新知的生长点
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滞后性,要保证教材的权威性,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水,使之与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例如《文化生活》在提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时,仅仅讲到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对此的表述除了与书上的“两个越来越成为”相同外,还更加特别强调,在当代中国,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最新提法都是现行教材中没有的,但又是我们在讲课中必须联系到的抢眼热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将这些最新表述及时地嫁接到教材中去,增强教材的感染力,从而使教材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
三、在辩证解读教材中挖掘新知的生长点
辩证思维的方法是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运用辩证的观点解读教材,可以防止片面性和一点论,提高把握教材的精准度。例如,我们在解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一方面既要看到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一种优良品格,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当今社会还存在着某些消极颓废现象,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尤其是在部分青年人中间甚至于在部分中小学生中间存在着攀比之风,比吃比穿比用,有的学生甚至于比爹妈的官位大小,比家里的钱多钱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发光大,就不仅要坚持主流价值观,还必须运用辩证观点挖掘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反面的价值观,并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作为一种生成资源,为带进课堂让学生分析评论、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前期准备。只有经过这样的解读,才算得上是真正领会了编者意图,从而增强解读教材的精度。
四、在整合教材的有序性中迁移新知的生长点
新教材为了淡化学科体系,改变过去教材存在的难、烦、偏、多的现象,有意将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分散到教材的不同单元和章节中去叙述,这样做的优点是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分散进行,各个击破,其缺点是割裂了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教学的不同时段都要重提前面所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类,由分到合,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串或知识链。这就需要我们凭借积累的教学经验在课前通篇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这样才知道讲到该知识点的时候应当需要联系到其他什么知识点。例如,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论的根本标准。那么究竟思维能不能反映客观存在呢?思维本身不能回答,客观存在本身也无法回答,唯一能回答的只有社会实践,所以第二课的问题在第二课无法解决,必须将第二课的问题带到第六课。我们在解读“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时候,就应该很自然地将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迁移过来,围绕真理的标准问题深化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认识,同时也使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认识论中得到逻辑的展开,并找到科学合理的解释。
五、在解读“生活教材”中透视新知的生长点
现行教材都以生活为基础,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追求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能将目光仅仅落在单纯的知识点上,而应当把自己对待生活的理解、热爱、向往、审视的态度贯穿到教材中去,从而丰盈教材中的“理性生活”。例如,我们在解读《经济生活》时,对教材中涉及的、当前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通胀预期、房价高企、大学生就业困难、看病难、看病贵、分配不公等问题决不能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而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去分析,党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如针对房价高企,国家实行“限购令”、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提高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抑制炒房行为。针对猪肉、鲜蛋等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国家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保证货源,另一方面,对生活困难家庭实行价格补贴,同时提高存款利率,控制货币流通量,平抑物价。这样解读教材,才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才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对生活充满信心,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价值的引领作用,真正实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六、在完善教材中扩展新知的生长点
现行教材总体而言逻辑严谨,语言表述准确、科学规范,但在个别地方免不了存在一些瑕疵,还需要我们在解读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例如,教材上说:“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商品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实际生活中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在解读“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所说的这两种情况:即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高;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低。而必须考虑到其他更多的情况,如:当商品供求平衡时,价格则趋向价值;价格的变动会反过来影响商品的供求,从而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价格最终还是受价值决定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不仅仅是供求关系,还有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以及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等等。经过这样的科学解读,不仅在完善教材中拓展了新知,而且还在更高层次上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的多元角度和求真务实、追求真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点: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每日要闻:习近平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
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大放送
文化热点:《欢乐颂》并非是一部职场厚黑学
时政热点:单位巨额公款被贪暴露了什么
苏教版八年级政治《科教兴国》课后习题
社会热点:“最窄”慢车道暴露城市管理短板
高二政治知识重点复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社会热点:该不该用手机话费甄别贫困生?
文化热点:生娃送净化器 无奈的关爱
高一政治知识点总结: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
2016高一政治下学期《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点精讲
2016初三政治重点复习: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高考政治学习指导:时事政治复习备考方法
文化热点:志愿服务条例 如何为爱心“加油”?
经济热点:别老盯着“新财富五百富人榜”
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粤教版八年级政治第六章课后作业之维护人身权利
高一政治下学期《公民的政治生活》单元模拟试题
文化热点:亲吻陌生人,就能吻出信任?
高考政治第三轮复习专题:哲学常识
每日要闻:李克强——在推动经济发展中促进就业稳定增加
2016中考政治复习:我的自律宣言
高中政治:新时期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
环境热点:环山绿道,见证城市绿色崛起
2016初三政治复习资料:亲近社会
2016年高考时事政治热点
七年级下册知识点: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
高一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知识点归纳
清华跑步APP,大学生打卡跑范例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