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办公室听到教师讲:“现在的学生都不到办公室提问了”。“上课的时候,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好像课堂内容都听懂了,可实际情况往往是一知半解”。确实,在平常的教学中,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转,仍然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被片面理解而末得到真正贯彻,试想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问题,能算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吗?这样的教学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泯灭其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走向平庸。那为什么学生不愿意提问呢?原因是什么?我想我们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因此,本人强烈呼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自古以来,只有敢问善问的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不同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之士,正是“不耻下问”使其名垂千古。可见让学生提问是何等重要。
㈠“问”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很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通过课程改革促使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改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对我们教师都是挑战。我们意识到:真正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我们只有坚持这样的理念,才会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构建者。
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互相交流,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可是,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往往是“仪式”性的:教师接连地提问,学生习惯性的举手,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地回答,教师补充讲解,下一个提问的设定……。在这种典型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很少有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我们享受着制度赋予的权威和角色定位,我们与学生处于指导与被指导、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我们常常以专家的姿态把各种经验、概念与理论在课堂这个世袭阵地上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就记忆这些现成的知识,长期以来,我们就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这种模式中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而我们现在应该提倡的是:教育着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交互主体性的伙伴关系。学生现在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沟通的伙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这样来指导学生:强调学生多问多讲,先问先讲,问讲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取消教师的问讲,教师的作用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加强。学生学习主动认真了,教师备课就更要全面深入,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应变能力要更强。对于教师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促进。这样的教学才称的上是教师主导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这是教学的最佳状态,也是我们的最高追求。
(二)“问”是学生的需要。
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敢问也是如此。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另外有问也必有所思,有思也定有所得。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有追根究底的个性,老是提一些被别人认为是十分可笑的问题,被老师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并劝其退学,但是爱迪生最后却成为世界闻名的大发明家。
在传统教学观念看来,课堂上学生是不能随便提问的。对学生的发问,教师有“二怕”,一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二怕回答不了学生的问题有损自己的威望和形象,导致不敢激励学生提问,甚至是压制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若干年的沉积,学生变得不但不敢问,而且也不会问了,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让学生提问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坐着等老师传授知识的信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能力充分挖掘出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上课文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教师之讲说。”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陶行知先生有这样的诗句:“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人,他们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力,提出的问题大胆新颖。提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些是一个创造性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他不善于联想和想象,不具有创新意识,这样的学生长大以后,在未来的竞争中是难以取胜的,很容易被淘汰
(三)“问”是教师的需要。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先生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过去积淀下来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高高在上,我们习惯于把自己扮作真理的化身,而不是把学生和老师一起看作是真理的追求者;只看到学生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看不到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品格、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和转化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社会在最近30年间新增知识的总量,已超过过去2000年间所积累知识的总和。知识更新如此之快,必然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及时的“充电”,否则几年之后,可能不是你这个教师教学生,而是学生教你这个教师了。所以,把“问”还给学生,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反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教师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把“问”还给学生,教师至少应提高两方面的素质:第一,创新精神。很难相象一个思维迟滞、故步自封的教师是能够把“问”还给学生的。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基础教育的创新,我们教师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发展将由知识和创新来推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现在的学生从媒体上获得的知识可能会比从学校里学到的东西还要多,还要先进。因此,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应改变那种以为只要认真备好课,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就能教好书的思想。应该主动迎接这一新形势的挑战,大胆改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以负责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高昂的姿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熔炉中去。第二,业务素质。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要“一专多能”,把握人类文化发展的脉搏,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求实创造,不断学习,大胆地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马卡连柯说得好:“学问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因此,教师必须博学多才。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目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把“问”还给学生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老师,任重道远!
2016年高中高一政治教学计划参考
2015年初中二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设计
2016年高中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计划
2016年初中二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2015-2016年高一第一学期政治组教学计划
2016年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计划模版
2015-2016年初二第二学期新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2016年高一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2016年政治教学必修计划高一
2016年高一政治:高一政治教学计划
2016年高一高中政治个人教学计划
2016年高一年级政治教学计划
2016年初二年级政治教学设计模板(第二学期)
2016年高中政治必修教学计划高一
2016年初二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2016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2016年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2016年八年级下册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2016年高中高一政治上学期教学计划
2016年政治上学期教学计划高一
2016年高一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计划(上学期)
2016年初二政治教学计划
2016年政治必修1教学计划高一
2015年初二年级下学期政治教学设计模版参考
2016年八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设计参考
2016年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政治教学设计方案参考
高一必修二政治教学计划2016
2015-2016初中二年级政治教学设计方案
2015年初二年级政治教学设计模板(第二学期)
新课程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2016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