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品德教育要打开“鸟笼”,顺应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把学生“放飞”到社会的“天空”之中,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天空。我们要领悟生活化的“真谛”,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进行整合处理,把生活引入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以儿童”。我们应拓展时空,创设多种体验实践活动,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展示学生活动成果。最终实现让教育“回家” ----“回归生活”的目的。
关键词: 回归生活整合资源拓展时空生命体验全面评价
施教《品德与生活》快两年,近来,有一种意念非常激烈地撞击着我的思想 ,我一直在思索和寻找品德教育的“家”----本原或本体;思索和寻找品德教育的“回家之路”----应从哪里出发,最终回到哪里去,这回家的路又是怎么行走的。
《品德与生活》,顾名思义,是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养成教育融于学生的生活当中。其目的就是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取材,再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因此我认为生活就是品德教育的“家”,我们的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教育对学生有一种“回家”的真实体验,新课程关于“回归生活”的理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我就谈谈自己对品德教育“回家”的几点看法。
一、 领悟“真谛”,整合资源
生活和教育的核心是人,是一个具有主体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教育要“回归生活”,就必须领悟生活化的“真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以儿童”,让学生主体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资源是宽泛的,也是开放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资源,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甚至听课的教师也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因此,对师生关系、课程教材、教学活动都必须进行意义重构,对于教学资源应整合处理。
比如,本人在施教《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时,其中有一个小调查,让学生访问家人:在什么情况下,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当时有什么感受。在公开施教时,我发现现场听课的老师在欣赏了孙楠演唱的《红旗飘飘》这首歌后深受感动,学生和老师共同被奥运健儿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所感染。因此,在学生交流汇报完毕时,我即兴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现场采访听课的教师的环节,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兴趣十足,被采访的老师配合默契,谈的是真情实感。通过老师的言行深化了学生对五星红旗的热爱之情,而后指导学生升旗时的礼仪就水到渠成。模拟的升旗仪式中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肃然起立,神情庄严而肃穆,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本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执教者起着主导作用,听课的老师也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人,而是学生交流的对象,是和执教老师共同来完成教学目标的“第三者”。与听课的老师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和发展,现场反馈的信息,又成了老师教学的新资源,进而再实施有效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交流的过程中,教者、学生与听者形成了互动,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融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有教无痕。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还很多,问题是教师是否有这一意识,能否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地挖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实现超水平的发挥。如本人施教《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就把萝卜当作地球上所有淡水资源的总和,让学生切一切,体会地球淡水资源的缺乏。又如《班集体,我们的家》中,全班学生还一起创造、演唱“班歌”。《神奇的手》中,本人和学生一起玩关于手的游戏。
我们要如叶谰先生所说,站到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看待课堂教学。我们要善于把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和现象及时吸收到课程中来,从中提炼出课堂活动的主题,收集、锤炼、编排课堂活动中的内容。我们也要充分重视生成的资源,以期达到品德与生活水乳交融的教育境界。
二、 放飞“儿童”,拓展时空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开放的、建立在儿童的生活基础之上的课程。无论是经验的积累,自我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品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需要儿童自己直接地去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切实地去和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这一要求不是仅仅依靠课堂上单方面的传授或形式上的手脑活动就能获得的。很多时候,它都要求我们能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为自己打开一个宽阔的生活空间,然后再在这多彩的人生舞台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去获取。
《我爱秋天》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对秋天的了解,把班中学生按照喜好分成:落叶、菊花、桂花、候鸟、节日、湖蟹、庄稼、水果八组,布置调查任务,教给调查方法;第二课时则让学生交流调查结果。从学生交流情况可知,学生有的和父母去了菜市场,认识了湖蟹的品种、价格,有的上网查了资料,有的去公园观察落叶树种、菊花和桂花,还有的写了观察日记。我想这个主题活动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绝不是老师单靠讲解就能获得的。
《品德与生活》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本人在教学中也充分考虑到拓展品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如将《暑假中的一次外出》中的一个小实践:制定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计划,和语文口语交际课:《我们去“旅游”结合》,运用品德课学得的知识制定切实可行的秋游活动计划,然后带领学生去学校后面的黄龙山秋游;秋游结束,让学生当“导游”,介绍自己沿途看到的景色(语文课教学要求),再把秋游中生成的安全问题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假期安全真重要”(品德课教学要求)。这种教学方式不但承接上一点:整合了教学资源。更是进一步拓展了教学时空,让富有童真的学生走入多彩的大自然,用真情实感体验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渴望自己能在舞台上旋转自己的人生,充满幻想的学生尤其如此。我们可以创设多种体验实践活动,伸出柔软的手,去触摸学生真实的灵魂,拨动学生的心弦;我们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三、正视“生命”,全面评价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应该首先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的关注。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经验和真切体验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因此,我们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学生认识的终结。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生命体验”,对自己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作出正确、民主的评价,以此来促进自己更好地安全、愉快的生活。
课堂上本人主要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状态、广度来评价。关注学生在不同活动环境中的不同表现,以便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我采用累积分的形式,给参与了的学生加小红花或添加他们喜欢的符号,并结合班主任工作在教室的墙上公布,让他们随时了解自己的参与情况,从而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无论是一课时的室内活动,还是穿越了整个季节的室外活动,我都要保证孩子参加活动的质量,以确保体验的完整性,认识的整体性。课堂上学生是否和老师同学团结合作、积极交流、努力探究;是否学会了倾听他人发言,尊重他人的意见;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发现,能质疑问题;是否已有了较强的道德意识……这些方面都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一般活动我以以下表格进行评价:
学习内容 学习伙伴
参与活动
资料准备
充分不充分
倾听别人
认真一般不认真
合作态度
认真一般不认真
综合能力
提出问题
经常有时还须努力
解决问题
经常有时还须努力
观察探究
经常有时还须努力
知识掌握
优秀良好一般
自我评价
很满意还可以还须努力
在对“送别秋天”的活动进行评价时,有的学生因为达到了以上的标准,和组员合作制作了树叶贴画,在玩耍过程中,发现了校园有许多温馨的环保提示牌;有的自己创作了诗歌提醒同学热爱秋天的每一个生物;还有的通过访问学校的园丁,知道了小树为什么绑上麻绳,剪去树枝的原因,体会到了探究问题的乐趣。
以上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干扰。为了让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保持对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本人还对参与的结果进行评价。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主要有:利用艺术墙展示学生的成果,在相互欣赏评价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强烈的自信;利用成长记录袋,搜集自己的作品,便于作量性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满意的作品向学校、网络等推荐,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参与活动的意义。比如学生在《我爱秋天》时写的观察日记,“送别秋天”中创作的诗歌都在校报中发表了;我们创造了班歌使不少班级纷纷效仿;我们玩的巧手游戏在学生中广为流传。
陶行知老先生用打开“鸟笼”来隐喻教育应把学生“放飞”到社会这个“天空”之中,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的改造,蕴含着对人的地位、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尊重,蕴含着教育对人的生活重建的意义。我们应顺应学生作为“儿童”的天性,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更广阔的天空。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八年级政治说课稿--礼貌显魅力
品味生活
高中政治《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说课稿
《走进中学》说课稿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案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初三政治说课稿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情绪——奇妙的“窗口”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十五课第一框
意志坚强的表现
法律打击经济犯罪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