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学生一定的心态和情感体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刺激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启发、帮助学生掌握、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中,把学生看做是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体,它呼唤建立和形成能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学生是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过程。同时新课标指导下的高考改革步伐也日益加快,高考命题已经越来越由“知识立意”趋向“能力立意”,更加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考查。基于上述认识,课堂教学要在理念上讲究主体性,“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参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将不再单是传授知识,而是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多边互动网络来完成教学目标。
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道德建构理论认为:个体获得良好的道德观念,是个体自己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个体自主地建构;这种建构产生的道德利于转化成个体自觉的意识和责任感。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来激活个体的道德判断、道德推理,从而使学生将老师传授的道德内容同化、顺化、平衡为个体道德。这个“中介”就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对情境教学也多有论述,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尤其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学习的认知情境和氛围,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自然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学生则必须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先感受后表达,才能实现顺利的学习,掌握知识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在课堂上,只有学生感到有需要才要学,感到有迫切的需要,才能认真学、主动学,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要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就是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施情境教学,层层献疑,处处设伏,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实效。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受和情绪体验,激发起他们对复杂的政治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认知兴趣,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在政治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理念,是符合现代政治教学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的,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以适当的教学情境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就谈谈我们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望
在讲授新课之前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导入使用,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堂情境创设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讲述某部分新知识前,运用预先设计的案例、图表、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音乐等媒体与手段,创设或再现与政治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通过对某一特定情境氛围的渲染,以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探究欲望,进入后面主干内容的学习。
例如,在进入“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教学之前,先播放一段今年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和部分代表谈话的录像,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认识到近年来岛内“台独”活动的不断升级是此次立法的背景,这部法律以宪法为依据,简洁清晰地表明中央政府促进和平统一、反“台独”的原则,把我们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一贯原则、立场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立法反对分裂国家的活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是给“台独”势力的一记重拳,也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诚意,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除了上述创设生动的影像情境外,导入情境的形式还有多种类型,可以利用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诗词警句等情境渲染气氛。如学生在哲学课上常常觉得生涩难懂,心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哲学课堂上重视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讲授“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时,有声有色地描绘“刻舟求剑、瞎子摸象、坎井之蛙”等成语故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形而上学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成语故事,使学生明白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客观要求。又如,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毛泽东诗词《浣溪沙和柳亚子》:“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鬼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雄鸡一唱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空无前”通过讲解,学生明白了新旧中国两重天,从旧中国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讲解:没有飞跃就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哲理。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
教师在选择导入情境的时候,不仅要创设较为形象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还可以创设一些略高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与能力的疑难问题情境,使其处于一种知识上的“困窘”,唤起学生解开谜团的“尝试欲望”,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供“动力”。
2、添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体验氛围
课堂教学中以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要以情境来营造体验氛围,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刺激学生的材料,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创设一些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兴趣及意志情感,促进其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情境与教材的互相渗透,重叠组合,使教材的知识与学生的情绪互为影响,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主体参与的感受。
如在分析哲学“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情境:社会财富为一蓄水池,贡献为蓄水池的进水,索取为蓄水池的出水。蓄水池中的水位有几种变化可能?原因各是什么?学生来了兴趣,很快得出了三种情况,紧接着提出如何让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断循环中保持上升的趋势呢?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出“进水出水”,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索取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向前发展的观点,与教学内容契合。在讲“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时,可导入美国总统大选的情境,让平时对时事很感兴趣的学生来做一些简单介绍,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教师适时出示漫画”跷跷板”游戏: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民主,画面形象而意义深远,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资本主义两党制的实质。
围绕这些预设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认知体验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的多样化,也使情感体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创设多重情境,贯穿多样化的体验,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和途径。然而由于这些不同类型的情境都是由教师有意识地从教材出发,依据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融入个人主观意图而预先设计安排的,其创设与营造的主体都是教师,而学生只是情境的参与者和受体。因此,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学生的认知体验都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牵引下进行的,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产生一定的依赖心理,会大大削弱了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情境教学中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情境的创设还必须建立在师生互动交流的基础上,从而真正实现学生情感体验的主体性和自觉性。
3、情境交融,实现课堂教学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对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回报,会更深沉地热爱教师。当学生对教师的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现象,即由爱教师近而爱及他所教的学科,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正如《学记》所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更好地促进师生间情感的进一步交流。课堂上创设情境,使教学在学生、教师、情境诸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开展,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达到最佳状态,主动投入,共同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比如,在讲“矛盾的特殊性”时,针对莱布尼茨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的命题,提出“世界上没有两片不同的树叶”的命题,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明白了道理,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实效。在讲“矛盾分析法”时,设计讨论题:“网络让我欢喜还是让我忧?”,在讲“我国的国家机构”时,讨论“在我国,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所以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干涉吗?”,在讲“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时,讨论:“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按同一价格出售商品,为什么有的赚钱,有的亏本?同一商品生产者出售同一商品,为什么有时赚钱,有时亏本?以上这两种现象有什么区别?与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何关系?”,在讲“政党制度”时,讨论:“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一定是执政党吗?操纵总统选举的政党一定是执政党吗?”,在讲“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我设计了如下情境:一名中学生到商场买笔,在行使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时与营业员发生争执(双方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他人员(保安、营业部经理、记者、消协负责人)的出现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些人物角色分别由学生去担任表演,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对教材的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说:“真理就像燧石,越敲打就越会发出光辉的火焰。”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师生间进行着信息互动和思维互动,使学生由知识的简单被动接受者,进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着知识与情感的交流,并传递给教师,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教师由一个“布道者”转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者,知识建构的协调者,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教师和学生都是情境的营造者和体验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是情景的创设与互动,使政治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宽
容的氛围。
实践证明,要让政治课真正“活”起来,我们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将教师的“独唱”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大合唱”,通过多样的情境创设,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进而达到理论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浅议小学品德第一课“珍爱生命”
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实现情感内化
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学生“参与度”
农村小学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
关注生活 使小学品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品德教学新形态 对话教学
如何做一名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的称职教师
培养学生自信心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
浅谈小学品德课在培养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
加强《品德与生活》课活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理性思考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培养学生做人
培养孩子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自我评价能力
品德课堂教学及时评价的“五要”和“五忌”
欺负类儿童的人格特点的探究及展望
如何使德育的生成和发展活动更具有实效性
试论品德与生活(社会)中教学目标的确立
浅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浅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
浅谈师生关系的内涵
立体式教学——思品教学新的载体
情感教育培养孩子关心他人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讨论式教学
如何有效开发《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
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品德教学整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引导教育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师怎样适当把握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浅论当前品德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例谈孩子私自改分的成因
感受美丽人生 创造完美生命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