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很多学生眼里,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比较严肃和枯燥的课程。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出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无兴致的现象。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现象,从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看,“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情境教学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巧妙地把情境融入政治课教学中是政治课教学的特色之一。课堂上利用各种形式再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师生互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如何利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巧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
一、 优化教育观念是 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正确的教育观。我认为现在至少必须实现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1、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式的学习。
我们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灌输政治知识的工具,它更应该是一种发展认知,实现知识再生能力、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多地要“备”学生,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教案。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2、要从以识记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为以深入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把只重视死记硬背政治结论,转变为重视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获取过程。要引导学生了解政治、经济、社会规律的发现过程,鼓励学生要像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发现政治、经济和社会规律,使学生不仅能较好地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经济知识和哲学知识去解释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而且能让学生正确地利用已掌握的科学理论去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3、要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方法、能力、觉悟兼顾的全面学习。
一个有创造性的政治教师,他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机器,而更应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和顾问,他在传递政治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优化课堂教学,是优化教学情境,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
新课标要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实现个性全面协调发展。只有和谐的教学关系,生动有趣的课堂,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导入妙趣横生
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活泼的导入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生明白本课的学习要求,集中学生的思维方向,而且能启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情绪,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框架和逻辑层次,逻辑关系,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别出心裁的导入。使景深含于情中,震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哲学部份,其理论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来说理解有较大难度。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化难为易呢?导入,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哲学蕴含的人生哲理比较广泛,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无不隐含着一定的哲理。因此,可以用实例导入法、直观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法等,吸引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可用笑话《双方都要挨饿》导入:一家小饭店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请到这里来用餐吧,否则,你我都要挨饿!"。这样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的思维大门打开,使枯燥的哲理生动起来。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主题: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反对无视事物联系的孤立的观点;在讲到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可引用《孙子兵法》里的:“避其锐气,击其惰性”、“攻其无备,击其不意”,从而使学生明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总之,通过以上导入,能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灵感,增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遵循一致性、启发性、情感性、针对性、简明性原则,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做到精彩有趣,从而由教师"情"的设计,引导学生"景"的深入,达到主体和客体的第一次碰撞和统一。
(二)、讲授生动形象
有了 "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沟通呢?对主体来讲,关键是调动客体的参与和角色进入。经过前一阶段导入的统一,在讲授阶段,主要是做好板书设计,重点讲解,难点化解。而这其中又涉及到教师设计的提问,语言的巧用和逻辑思维方法。教师如果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意境,不仅可以起到教学效果的"事半功倍",而且可以再次达到情景的统一。
1、好的板书设计具有提纲挈领、突出重点、增强教学节奏感、集中学生注意力、达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因此,板书直接影响着讲授的效果。如《经济常识》第一课的板书设计,主要抓住四个字:商品--货币。由此通过目录和提纲,就可以把本课内容连串起来,并辐射相关知识点,商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属性、规律;货币的产生、含义、本质、基本职能、符号、与商品的关系等。如此言简意骇,不仅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的体系,而且从微观上明确了知识点及其联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2、讲解精辟。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最终获得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因此,重点的讲解,一方面要精而简;另一方面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价值规律的讲解,可以分层进行,从其内容、生产、交换、表现形式、作用、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来理解,这样逐层分解,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加深对此的理解。此外,难点的讲解,要充分重视高中生学习的难点所在,注意分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要善于提问。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精神、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此外,还要巧用语言。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的优势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作用和影响是自始至终的,其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提问和幽默风趣的语言,渲染课堂氛围,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理交融,教与学统一的境界。
(三)、结尾引人深思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经过前两次的交融,最后达到高潮。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把其思想感情、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后的归纳总结使学生把课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已的能力,并由此来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规范,到达"言尽而意无穷"之妙。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设疑引思法,图式说明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可以号召式结束,诗词抒情式、含蓄式、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等。如哲学部分,用图式说明法来结束比较好,这主要是针对单元复习时使用。唯物论可以以物质和意识四个字为中心构建图式和辐射知识点;实践论以实践 ---认识为中心,这样以图式中心来结束,从理论上可以对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思想教育来说,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法要求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践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其方法论意义看,可以用来指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并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改造自己、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目的,做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这样的结束,既可以使学生融知识、行为、意识为一体,又可以达到"外施造化中得心源"之效。
总之,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标,通过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好政治、提高思想觉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善于创新的目的。
七年级政治下册期末考试卷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一单元试题
第一课《珍惜无价的自尊》检测题及参考答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三单元练习卷
七年级政治下册下册第五单元试题及参考答案
走向世界的中国练习题
七年级政治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走进新的学习生活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二单元考试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笑迎新生活单元测试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一单元考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有序的社会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检测试题
相逢是首歌课后练习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一单元考试试卷
普安县七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检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学段考试暨校性尖子考试题
七年级政治做意志坚强的人检测试题
做自尊自信的人练习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次阶段检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四单元测评试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阶段性质量检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阶段测试试题
七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检测试题(有参考答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期中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检测试题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