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认识自己、修正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平等鲜活;生动平活;多样灵活;途径
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有一些突出的特点:一是以育人为本,重在儿童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康的社会性发展的培养,目的是把儿童培养成为热爱生活、乐于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好学生;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情况,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倾向;三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避免简单说教;四是突出综合性,强调活动性。在该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三活”。即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一、师生关系平等鲜活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学生称老师为“恩师”,把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老师誉为“良师益友”。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我们常常会对这样的情况熟视无睹。
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几乎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经过的老师敬礼致敬,说“老师好”。老师呢,点头致意者有之,视若无睹者有之,面无表情者有之,扬长而去者也有之。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是幼稚可笑的毛头小子行径;也或许是寒来暑往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犹如听惯了上下课的铃声,故而置若罔闻了;还可能是想用挂满脸颊的严霜和冷漠,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们经常哀叹,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到了大学,扬长而去者与满脸惊讶者甚至会产生角色调换。然而哀叹之余,我们是否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教育细节上的疏漏,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道理产生怀疑,乃至导致多年教育成果的崩溃。同时,这个在我们认为是细节的问题,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如何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呢?(1)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3)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4)课堂上多些微笑。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课堂气氛必然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具体到新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师生关系上的一个重要理念表现为民主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同时,民主参与理念还要求学生不再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旁观者,而是实际的参与者;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配角而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角。这就要求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当然,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中的教育,必然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因此也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二、教育内容生动平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就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五点:
(一)与国家和本地区的实际相结合,充分体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实性与社会性。例如围绕热点时事新闻,进行专题讨论。在这项专题讨论活动中,我选择了大家共同关注的“2008年奥运会”和“八荣八耻”两个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果然,由于这两个话题是当前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我又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允许不同看法的存在,增强了学生分析时事的能力。而作业则是就这两个问题与父母展开讨论,使课堂得到了延伸。
(二)增加符合学生特点、来自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因为德育不仅仅在课堂上,它蕴藏在学生多彩多姿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件事令我不能忘怀。学生徐磊交给我一元钱,说是捡到的,而他已是那天早上第四位捡到一元钱的学生了。哪个马大哈撒了一地的一元硬币,还偏偏让我们班这群幸运儿一人一个地捡到了?第二节课,徐磊胃疼,几经询问,果然是将父母给的早餐钱“拾金不昧”了。其他几个,见徐磊“招供”,也跟着“坦白从宽”。这件事刨根究底,应怪我上一课时单纯地表扬拾金不昧的具体例子,忽视了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留下了“拾金不昧后遗症”。我意识到,这是活生生的教育内容。便写下一则通知:“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一介寒士,不懂经营,没有副业,不买早餐,今天例外,临时客串,请徐磊和其他三位同学下课后到二楼办公室解决吃饭问题。请记住,跟获得表扬相比,永远是你的诚实与健康更为重要。”
(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本学期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课五分钟了,学生丁鑫还没有出现。原因似乎简单的可笑:即将上课,班长请大家进教室,丁鑫不进,一位学生顺口说:“不进算了,少了你,咱班早得纪律红旗了!”丁鑫一怒便跑下楼去。面对这一突发状况,找回丁鑫后,我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计划。将品德与社会中“共享友爱阳光”单元提前,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例如,在品德与社会的“家庭因我更美丽”一课时中,我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将学生的切身生活作为教学内容搬进了课堂,增加了教育的真实感、亲近感,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将学生的“知”转化为“行”,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种种迹象,增补认知或行为实践的练习。毕竟认知和推理并非道德的全部甚至不是道德的本质成分,而我们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行为的改善而非推理的改善。只有在笑中才会学会笑,在哭中才会学会哭,只有通过实际的富有道德意义的生活体验才能学会如何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在有关“八荣八耻”的讨论后,学生办了“八荣八耻”板报,时刻注意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充分体现了对“八荣八耻”无言的支持。
三、教学途径多样灵活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主动发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采用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有趣味性、新鲜感,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的前提。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讨论感悟+实践”的教学方法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而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在上述认识的指导下,从以下这几方面进行“活动教学”的探讨。
(一)注重指导,使活动能顺利操作。
对学生的指导,要从活动方法、活动要求、活动过程的组织等方面进行,使学生先学会操作,再从操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逐步形成能力。“小组学习”是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探讨,培养了一种集体精神。但是,如果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不巡视、不深入、不启发,只是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要求结果,那么,这种活动就流于形式了。所以,活动前要有明确的要求,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有选择地加入到小组学习中,收集学生活动的情况,对于不会的、偏离方向的,及时启发引导。学生的活动中,老师不是旁观者,或者说不介入,而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参加到活动中去,做好指导。
(二)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
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地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中“行行出状元”的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地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
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
(三)反馈信息,及时整理活动安排。
在活动教学的探究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反映出意料之外的情况。应及时调整,是积极的应变方式。
我常分析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反省
其中的原因。如果是多数学生的共同问题,那一定是我的教学组织中有什么失误,如果是个别学生的情况,我就要从其活动过程中分析是其方法的问题,还是哪个环节的问题。而且,我希望在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暴露问题,能交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是最好的途径。
(四)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
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切实做到“师生关系平等鲜活,教育内容生动平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
参考文献:
①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有保华《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分析(《人民教育》2002年增刊)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④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2003,9
⑤吴慧珠,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教通讯,2003,2
2013高考政治常识混淆点:合法的劳动收入
2013年高考政治:10月20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5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15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13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高考政治常识混淆点: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
2013年高考政治:10月1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1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26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9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12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7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国内外时事新闻(11月份)
2013年高考政治:3月22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16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6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5高考政治常识混淆点: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
2013年高考政治:9月25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2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0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0月19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5高考政治常识混淆点:经济结构类型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1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8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高考政治常识混淆点:混合所有制经济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16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17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11月23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2013年高考政治:9月20日国内外时事新闻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