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它要求采取新的理念和价值观来授课。
“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的共同追求,“回归生活”也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念的变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大的变化。这里仅就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化来分析和探讨。
一、课程目标的选择应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目标单一,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这种课程目标缺乏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乏对学生的认识,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情感、心理,或者说没有认识到学生是作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的人而存在,因而就无法满足学生生活的全部要求,甚至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道德教育要回归生活,最为重要的是课程目标的选择要面向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是为学生在生活世界创造条件,关注学生的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新课程总目标的选择上,以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基本问题为依据,坚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与国情教育等内容,将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培养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所需要的健康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并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放在首位,促进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体现。新课程目标在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以往的课程内容受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的影响,强调道德认知,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为基础,外延宽广,涵盖齐全,重视理想教育,存在着高、大、空的情况,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身心发展相脱离,不利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充分发挥。
新课程内容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为基础,删除了与学生的成长关系不太密切的内容,如,将“社会发展简史”调整到“历史”或“历史与社会”中去,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内容,在对当今生活的全面理解上,精选与学生的生活、成长与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知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面向学生的交往生活,关注指导学生的交往,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的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与他人、集体和谐相处;3.引导学生认识并关注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国家的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生活;4.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交往做准备。通过几个方面的学习,目的在于通过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
三、课堂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得到发展
评价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以往的评价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重视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此次评价的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评价为发展服务,帮助“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以发展性评价为课程评价基本理念,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品德的发展、提高的过程。[2]新课程标准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观察、描述性评价、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但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过程的评价。多元主体参与、多种评价方法运用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交往进行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发挥学生、家长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进行公正、全面、客观的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反馈,不断地改正缺点,发扬优点,在生活与学习中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四、提倡的学习方式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基本生活方式
传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以传授──接受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重建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学习和研究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科学素养,培养正确、科学的探索态度,为学生适应学习化社会与终身发展服务。
另外,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呈现方式,教材编写建议等,无不体现了“回归生活”这一道德教育理念。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教师自身具有创新素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邓小平明确指出:能否促进学生主动、和谐、活泼地发展,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师的教学创新,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创新意识的最好范例。教师以创新精神去感染学生,以创新实践去带动学生,以创新成就去鼓舞学生,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出创新思维人才。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性较强的教师比创新性较差的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如何增强自身的创新素质呢?
五、教学观念要更新,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从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和个体的发展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组织的全部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认知和主动参与才能起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个性创造力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得到生动活泼、创造性的发展。
三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对学生的一生负责,把学习的主动权和生命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以积极的姿态期待他们、赏识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抬头走路”。
四是要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主要标准,关注创造个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为衡量教学的重点。
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才算是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六、教学氛围要常新,使学生始终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任何戒备心,不担心别人会随时指责和批评自己,有一种安全感;“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太多的约束,能够自由地思考和表达。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写道:“发挥或阻碍、加强或削弱、培养或摧残这创造力的是环境,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之基础上过滤并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学得更有力量。”在教学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要建立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心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并给予肯定、赞美和鼓励,让每个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决不能以学生的一次错误或一时失误而枉断学生的一生和未来。要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眼光、信赖的而不是怀疑的态度、鼓励的而不是抑制的手段、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来欣赏学生的天性,为其终生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支持。
(三)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我国的一项实验表明,教师以愉快、高兴的情绪教学,学生当堂课的学习效果与一般情绪状态相比,最多提高28分(百分制),而教师以低沉的情绪教学,教学效果最多降30分。
七、具体的教学方法要创新,灵活有效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巴班斯基说过:每种教学方法按其本质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他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一种问题,而解决另一种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有助于达到某一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种目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中总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就会觉得枯燥而失去兴趣。只有灵活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情形的变化,及时调整、更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多样,又富有特色。凡能培养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营造学生“人人欢畅”的情境,创设学生“人人参与”的活动,给予学生“人人成功”的机会,享受师生共同创造的欢乐的方法都是有益的、可取的。
今天,素质教育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既有独特优势,又有压力和困难;对
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只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大影响,才能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热情;少一些彷徨,多一些行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相城实验中学初三政治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中大附中2012学年初三上学期期中政治试题及答案
泸县九中2011-2012学年度初一政治上册期中试题
初三政治竞赛试题及答案
中考政治单元基础总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考政治备考30练:第一单元基础练习题
盐城市一中2010-2011学年度七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试题
西南师大附中09-10学年度初三政治上册期末核按钮试题
四川省南溪四中2011届九年级政治上册期中试题
中考政治附加题及答案
2013-2014中考政治摸底试题
初三政治月考试卷练习
2013-2014年中考政治模拟复习试题
初三政治综合复习题
2011年淄博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一模政治试题
福州阳光国际学校2011年八年级政治下册期中试题
北师大版初三政治试题
初三政治第二次质检测试题
太仓市2011-2012学年初三政治上册期中试题
中考政治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4考研政治高频考点测试卷:联系与发展练习题
初三政治检测试题(第1~3课)
2012中考政治模拟试卷及答案
初三政治第一轮复习易错测试题
初三政治下册专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荆州市2013年中考政治练习题(有答案)
南通通州区忠义初级中学2013年初三政治模拟试题
2012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
贺兰一中2010-2011学年初三政治上册第三次月考试题
张家港市2011-2012年初三政治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