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强调教师尊重、赞赏、帮助、引导每一个学生,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新课改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重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结合时事政治,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推进思想品德教学的素质教育。因此,我认为农村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选择教材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是有情感性、生活性、实用性的课程。新课改后的教材,版块丰富,教学活动情境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但有的情境设计与农村学生生活不实际,教师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学习动机引起的,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学生的这种学习动机从何而来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要靠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去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如设置悬念、创设情景等,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比如讲到网络与青少年的学习,在农村有许多学生较少接触电脑,他们就不可能明白上网能给学习带来的方便或者上网的乐趣,同样也不可能明白那些上网成瘾者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危害。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上网,有必要地介绍一些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学习需要的健康网站给学生。同时强调上网不仅是玩游戏,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中寻找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提高我们的思维视野。
二、课堂教学多渠道展开,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结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更不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教学中,我按新课程理念,以课本为基础,以社会为课堂,教育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1、采用情境+问题式,以采用教材中情境为主,依据情境提出问题。问题可以由双方共同设计,改变以往一问一答的形式,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2、在农村,教学设备不足,教学用具单一,除了一本教材,教师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不多,但是可以激发学生自制教学用具,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设计自己能做的教具,可以使课堂气氛教学异常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讲到七年级《认识自我》一课中,教材中提供一个“介绍自我”的表格,在上课之前,我准备了一些当前人们交际中常用的名片展示给学生参考,要求他们回家自己设计一个自己的名片,结果是学生的设计非常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开展了互换名片,就可以完成了一节教学活动。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4、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比如在清明节时参与到烈士陵扫墓活动,在“三月三”活动中,组织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的民族习俗等。
三、进行典型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农村,有许多学生不爱学习,他们的品德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更不懂得品德修养是要通过学习才能提高的。“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自学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学生可以先自问自答,然后过渡到课堂教学中的共同探讨难点、掌握所学的重点和难点,独立研究解答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通过帮助“典型”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此带动全体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品德修养。觉得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兴趣”激发求知动机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发生兴趣,才会去探索、才会自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去引导和加强这种好奇心。一门功课往往是学好了才喜欢,喜欢了会学得更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过程。教师要利用这个过程,使学生从刚开始的喜欢,从而有了一点成绩,进而更喜欢它,最后学得更好。
2、“任务”养成自学习惯
让学生在学习后有成就感,使得他们有了再学习的动力,从而渐渐地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刚开始学习一种新内容时,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就想去接触更新的东西。
3、“争论”促使自觉学习
我发现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是有所不同的,后者学生是少说多听,而前者却时多想多说。在同学之间争论问题时,每个人都会毫无顾忌的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当意见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求助老师或书本,甚至动手实际验证它的正确性。我经常有意制造一个问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最后把结果告诉我,而几乎每一次他们都会发生意见冲突,进而查找资料,遇到看不懂的会来问,最后通过实践证明后告诉我结论。但是每次当一个问题刚刚解决就马上产生新问题,因为这是他们在找资料时发现的,可是我并不马上让他们去求解,只有我觉得这个问题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去研究时才会交给他们,若我觉得不适合他们,我会直接用简单易懂的话解释给他们听。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形式的教学,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提高了学生兴致、活跃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
总之,观念带动更新,新课改下的思品课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传统的、陈旧的形式主义教学,使思品课真正起到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成为指引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的重要航标。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初中政治第六册教案
第九课 第一框 公民的人身自由受法律保护
家庭消费的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一课 第三框 等级森严的殿堂——封建社会
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一册认识你自己
欢乐的青春节拍
第三册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联系密切
欢快的青春节拍
初三政治综合分析题提纲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第五课 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第一册别样的生活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
第三册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第六课 第一框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第二课时 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 初中政治第二册教案
我上中学了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四课 学习,成才的阶梯
“正确认识自我”教学设计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认识你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估
第三单元第二框 第一课时 追寻高雅生活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新学校、新同学》
《身边的诱惑》
第一册情绪——奇妙的“窗口”
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教学设计(二)
情绪——奇妙的“窗口” 教案(三)
第四册犯罪与刑罚
国内重大时事(2005年4月-6月)
浅析新课标下班主任的角色转换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