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要进行任何探究发现学习,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下面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吸引学生的主体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学生的负担。相反,如果能经常创设各种情景,就会使教学内容如磁铁一样的牢牢吸引学生,并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例如:0的认识中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把0装饰成娃娃,演示从有到无的过程,理解0的意义,吸引学生深入思考探索0的内涵。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内驱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问题意识是创造能力的基础,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后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一过程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体现,也是学生感受深刻、理解透彻的最好方法。
1、创设矛盾冲突,激发问题意识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经常呈现一定的规律,由此学生容易产生思维定势。例如乘法应用题的教学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有些学生做了一些常规题后,片面地认为每份数×份数=总数,却忽视了每份数和份数之间应该是相对应的。教师可以创设矛盾冲突,激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数量关系理解得更透彻。出示一题:同学们练了2小时书法,每人写了9个大字,他们一共写了多少个大字?大部分同学立刻列式:9×2=18,而没有多考虑是否题目有问题。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是多少同学?”学生说:可以是3个、6个、12个、30个……教师此时微笑着故意停顿一会儿,有学生立刻发现:如果是30个人写,怎么可能只写18个呢!再一想,就反应过来了:每人写的应该和人数相对应。这样,到了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中,学生就能提醒自己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样的教学,远比教师的强调效果好。
2、 在自主尝试中,培养问题意识
常见的课堂现象是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亦步亦趋,逐步走入教师设置的“圈套”,其中最缺乏的就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就很难迸发创新的火花。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在摸索中自己产生问题,发表见解,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中,测量时碰到半格怎么算面积?教师常会测量前就提醒学生:“两个半格按一格算。”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一。不如让学生动手测量,尝试计算,学生自然产生这个问题,教师不作回答,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商量,在实践中自己解决问题。汇报时有学生就认为,可以用剪拼的方法把物体转化为较规则的图形再计算面积;有的认为可以把物体对折,量出一半的面积后乘以2,可以减少误差;有的认为可以把凸出来的部分去掉凹进去的再加上多出来的部分……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无所谓好坏,适合学生的思维,更适合不同的图形采取不同的方法。
三、启发个性化思维,确保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1、借鉴形象材料,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建构主义者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习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形,强调具体情景中形成的具体经验背景对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在情景中容易开展个性化的自主探索活动,保证主体地位的实施。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课中,通常上法是先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突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可直接相加减,从而启发学生想到要把异分母分数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再加减。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一点即通,如果教学目标停留在会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上,学生学起来就感觉简单、枯燥乏味。换个目标定位,如果给学生一些可借鉴的形象材料,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就能产生个性化的思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
绿色
红色
绿
地位。见图: (1)写出各种颜色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2)把上面的分数两两相加,得到四个算式:1/2+1/4、1/8+1/8、1/2+1/8、1/4+1/8 ,重点放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不同方法上。学生结合图示,出现各种想法:
1生:计算1/2+1/4,只要把绿色部分再平均分成两份,和红色部分加起来就占了4份中的3份,所以1/2+1/4=3/4
1生:绿色部分加红色部分后还剩下2/8(白色加黄色部分),所以1/2+1/4=6/8=3/4
1生:把整个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绿色部分就是4/8,红色部分就是2/8,就可得出1/2+1/4=4/8+2/8=6/8;1/4+1/8=2/8+1/8=3/8
……
之后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共性:都是把异分母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的。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借助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任何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帮助他们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个性化思维,落实主体性地位。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借“六一儿童节”要参加歌唱比赛这件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两个提名的学生中选拔一名作代表,教师做记载者,在黑板上写名字的时候,教师故意做出麻烦、累人的表情,这时学生忍不住提议:“老师,我有更简便的方法!可以用在名字下打钩的方法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阀们打开了,他们想起平时看到听到的这些生活经验,提出用画五角星、三角、一横等方法,有的想到数一数记总数的方法,还有的想到只要写两人的姓名就行了……这些方法远远超出书本,学生学习主体的情感被激发了,学得生动、有趣。
四、 提供创造的时空,让主体享受参与的乐趣
获得知识后要学会应用,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要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时空,让学生有发挥、创造的机会,并从中体会到作为学习主人的乐趣。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中,在建立角的表象后,让学生运用身边的工具创造出角来,学生用纸折、用线拉、用两样东西拼等创造出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角,然后在互相欣赏中,巩固了对角的认识,更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说课
高二政治说课稿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高二政治说课稿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走进中学》说课稿
《财产属于谁》说课稿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品味生活
初三政治说课稿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情绪——奇妙的“窗口”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人的性格 各不相同 教学设计(一)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