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中考复习的关键时期,思想品德学科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又实行的是开卷考试,所以同学们在复习时有时会走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能力,轻知识。思品学科虽然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但并没有降低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对考生牢固掌握知识、熟练运用知识情况的考查仍是重中之重。比如:中考材料分析题中,常有“请运用教材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这样的设问。而要回答好这类设问,除了要具备分析材料、概括观点的能力外,还要牢固掌握与材料相关的教材知识,这样才能析之有据、言之有物。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对教材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误区二:重做题,轻方法。复习好思品学科,一定的习题训练必不可少,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习题训练,重在掌握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最终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做选择题,需要掌握“一审题干,二审题干和题肢的关系,再审题肢,后定答案”的方法,并能根据单项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的不同要求灵活变通。
误区三:重时事,轻结合。时事考察在中考试卷中一直占有一定的比重,同学们对此都比较重视。但以重大时事尤其是热点问题为载体的综合性试题也越来越多,答好此类试题不仅需要记住一些时事,还必须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或用教材知识分析、解读热点问题,或用热点问题充实、印证教材知识。这启示我们,时事复习要在了解、记忆时事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知识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性的复习。
误区四:重实践,轻课堂。新的思品课很重视对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要学好思想品德课,必须走出课堂、走向课外。但我们也不能走向极端,事实上,思想品德课越重视实践活动、越注重素质培养,就越需要我们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重组能力,而课堂正是培养这些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在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基础上,把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增强实践能力,做到课内外互补。
时政热点:基层民主协商不仅仅是“协商”
时政热点:拒绝道歉只因权力傲慢
时政热点:比馆长监守自盗更可怕的是管理漏洞
时政热点:用制度保障“有话好好说”
时政热点:统一核算GDP还需改革政绩评价体系
时政热点:“先进性不突出”纪委也要管
时政热点:做“敢担当、敢攻坚、敢争先”的领头人
时政热点:“能上能下”促政治生态优化
时政热点:派出所吐槽民政局,为百姓撕脸应点赞
时政热点:调岗裸官还需绷紧信念这根“弦”
时政热点:扶贫“急躁症”折射形式主义顽疾
时政热点:有政绩未升官,岂能成为“贪腐理由”?
时政热点:以“四有”为标尺 站稳党和人民立场
时政热点:公务员迟到扣钱还需理性看待
时政热点:践行“三严三实”要独具“匠”心
时政热点:对标“四个人”要求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时政热点:打破“无为而上”的为官预期
时政热点:无党派官员就可以无视党纪?
时政热点:“一律核查”彰显全面从严治党决心
时政热点:“扶贫攻坚”是培养干部的新战场
时政热点: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时政热点:“领导交办的”也要用尺子量一量
时政热点:“凡提必核”是从源头严守“两个责任”
时政热点:抓住“两情”,把握“两线”,不负重任
时政热点:当务之急不是扩权,而是减负
时政热点:政务服务“西洋景”还需问责到底
时政热点:把好“入口”是新官上任的“硬杠杠”
时政热点:奇葩证明防“坏人”未免太牵强
时政热点:狠刹“酒宴风”须防操之过格
时政热点:民众为什么期待靠政府遏制陋习?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