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活动教学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然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以及思品课活动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并试图探索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作者认为,要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前提是要明确指导思想,即以活动促发展;关键是正确处理几对关系,做到:“形”“神”统一、动静和谐、双主体协同活动;而提升师生素养是保障,应在活动教学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 思品课 活动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然而,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笔者试图结合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探讨这一问题。
一、当前思品课活动教学存在的问题解读
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各种研究课、优质课,不难发现,不少课堂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
1.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因而过于追求形式:短短四十五分钟,十八般武艺都用上,表演小品、朗诵诗歌、正反方辩论、有奖竞猜、分组讨论,一派生机勃勃、热闹非凡的景象。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在,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2.目标异化。人教版新教材呈现在教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小主人公的对话和编者精心设计的情境也呈现了活动的范例。因此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组织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似乎就对教学效果满意了,冷静一想,又会觉得这节课收获甚微,再与教学目标对照,才发现距离甚远。这些课堂教学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表演而表演、为体验而体验,“三维”目标并没有落实。
3.理性缺失。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活动进行中,由于受预设内容和环节的限制,节奏过于紧凑,学生时常处于完成任务的状态中,很少有时间揣摩活动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
省教研员楼江红老师将当前活动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高度概括为二十四个字:“理论不在,盲目进行;快乐有余,体验不足;学习浮躁,思维肤浅。”这说明在当前的思品活动教学中,突出存在着质量不高、实效性欠缺的问题。
二、思品课活动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得太肤浅,在实践中有表面化、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教师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新理念、主旋律,误以为沉思中的“静”就是沉寂、冷场,而忘记了思品课的真正目的不是活动,而是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并进行分析思考,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2.教师欠缺有效的课堂驾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活动的开展不能做到收放自如,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有效的操作方法,放任学生,使学生盲目地活动,只停留于玩,而非从玩中学,从学中玩。造成这个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活动过程考虑不完善造成的,也与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应变调控能力欠缺有关,因此课堂显得凌乱无序。
3.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质所致。“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他们来说,享受活动中的乐趣是第一位的,至于活动中能学到什么并不重要,因此,学生往往沉浸在活动中,热热闹闹地活动着,但又有多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倾听、反思,使一些外在的认识内化为自己的品质呢?学生尚不成熟的心理品质也使得活动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提高思品课活动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研究
开展活动教学必须讲求实效,而衡量活动教学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主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学生来说,是否深化了课本的知识的理解、是否扩大了知识面;是否培养、提高或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否提升了生活经验,是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否促进了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等。
笔者认为,提高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前提:明确一个思想——以活动促发展
活动教学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要有效地进行活动教学实践,必须首先明确活动教学的主要思想。“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是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获取知识和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的思想,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
(二)关键:正确处理几对关系——“形”“神”统一、动静和谐、双主体协同活动
1.“形”与“神”的关系:趣味驱动,理性深化
案例一:寓知识于趣味之中
一位老师在教学《用智慧保护自己》时模拟“人生AB剧”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情境:
☆某校学生小亮交了几位网友。一天,网友“风中笑”提出见面并一块外出游玩。小亮很犹豫,不知该怎么办。请你说说要不要去,并说明理由。
☆小亮经不住“风中笑”多次邀请,同意与他见面。请你谈谈怎样去比较合适。
☆小亮决定在市中心的“天一”茶室与“风中笑”见面,只聊天不去游玩。见面后,“风中笑”想向小亮借500元钱,并愿意写借条,以后一定还。请同学们说说要不要借?为什么?
☆小亮不同意借钱,两人不欢而散。回家路上,小亮发现“风中笑”和另一青年正跟着自己……你认为小亮该如何做才能摆脱困境?
☆小亮最后决定拨打“110”报警。请学生扮演小亮拨打“110”,教师扮演接警员,然后出示相关知识。
☆小亮报警后,110巡警很快赶到,把“风中笑”等两小青年抓住。审讯后发现,这两人是惯犯,专门利用网络诈骗学生。上述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在这里,教师创设了一个个逼真的活动情境,化静为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动的刺激下,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极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来选取活动形式,而且活动始终渗透需要掌握的知识,使形式能明显地呈现教学内容,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把游戏、小品表演、合作探究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引进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而,活动教学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践也证明,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使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但是,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活动”是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在教学中,决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就失去了活动的价值。实践告诉我们,德育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科学、正确的理论作支撑,取决于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因此,无论我们选择哪种活动形式,必须把趣味性和知识性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设计小品表演、知识竞赛、课堂辩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寓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到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活动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炼中感悟德育的要求,并受到启迪,最终将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内化为健康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提升作用。
2.动与静的关系:强调动感,不忘静思
案例二:动静相生 尽显无限魅力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欣赏歌曲《天亮了》。笔者在这里做了一个技术处理:第一遍声音很轻,当凄美舒缓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教师放慢语速,充满感情地讲述歌曲《天亮了》的创作背景,讲述完毕,再完整欣赏一遍歌曲。整个课堂显得格外安静,每位同学都“浸染”其中,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这时,教师说:“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的心情一定非常震惊,但这确实是真实的。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这些话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在对经营者惟利是图行为的强烈谴责中增强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自觉性。显而易见,这样的活动设计和课堂气氛带来的教学效果,肯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感动。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模仿力强、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心理特点。在活动教学中,通过参与小品、辩论等多种活动方式,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然而,活动教学固然强调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如果让学生在45分钟里动个不停,一方面,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导致学生的思维发生混乱,从而影响课堂秩序;另一方面,学生在频繁的活动过程中没有真正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真正体验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实施创新的机会,最终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正如音乐中有停顿休止、舞蹈中有虚拟、电影中有“空镜头”,活动教学中适度的“休止”与“空白”,也能产生“不教之教”的美学价值。学生的暂时凝神静思绝不是沉寂、冷场,恰是为形成新的高潮而酝酿、蓄势,外虽静,内则动,更富有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适时地说“请大家独立思考几分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深入地思考,恐怕学生的认识会更成熟,更有个性,相信一旦参与讨论,便会层浪迭起,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碰撞出更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教师只有有效地调控活动
节奏与活动频率,使课堂动静相谐、有张有弛、动得有序、动而不乱,才能展现活动教学的节奏美。
3.师与生的关系:学生自主,教师主导
案例三:给我权利,还你精彩
在学习《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讨论一开始,气氛活跃而热烈,学生有的翻书、有的思考、有的商讨,教师则在各小组巡视,适时点拨、指导。5分钟的讨论结束后学生的精彩发言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而学生的智慧也让听课老师赞叹不已:
生1:我们小孩一个人去大商场,那些服务员根本就不会理睬,但对那些看上去比较有钱的人却很热情。我认为顾客既然是上帝,就应该是不分年龄的,无论谁去都应该享有相同的权利,她冷落小孩其实侵犯了顾客的受尊重权。
师:消费者不管年龄大小,都应该受到尊重,享受到同等的服务。
生2:平常我们乘出租车,司机会放一些他喜欢的歌曲,但我们乘客未必喜欢。在乘客上车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车上的设备应该为乘客服务,听什么乐曲应尊重乘客的选择,所以我认为他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师:真没想到这位同学有这么强烈的维权意识,让我们为她鼓掌(同学鼓掌)。
生3: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位女士想进一家酒吧,酒吧工作人员因其“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而拒绝其入内,这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权。后来,这位女士到法院为自己讨还公道,法院最后判令酒吧赔偿她4000元精神赔偿。
师: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容貌,但经营者也不能以貌取人,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消费者。那么法院依法判决酒吧给这位女士赔偿,体现了消费者有什么权利?
生:依法求偿权。
……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探究的主动权归还给了学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学得主动积极,有充分的机会去研究,去发现。而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领悟、探索、创新,让学生自主活动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和活动的主人。
诚然,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更不能演化成放纵。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活动教学就会成为“自由”式、放羊式的休闲课、游玩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思路,启发学生活动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和学习;适时调控活动过程,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活动教学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是教师主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师生和谐、教师主导、学生主动是活动教学的内在要求。
(三)保障:提升师生素养——共同成长
其实,活动教学的开展过程,也是师生不断成长的过程。
1.教师
活动教学的开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愿望。在活动中,教师要正面引导、热情鼓励,以激发起课堂活跃的思维热点,教师还要善于等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
又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否恰当、对学生讨论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安排、引导,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放手给学生活动的时候,教师有何作为,什么时候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再如,活动教学也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课堂的变化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资源,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及时捕捉这些资源。
2.学生
“新”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课堂也“乱”了,学生更是“活”了: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井然有序的发言变成迫不及待的抢答,安静的教室里人声鼎沸……有的教师感言:“推进新课程以来,学生越来越浮躁了,学习的习惯越来越差了。”
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就在于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开展活动的形式看,多数活动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集体活动。因此,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精神,注重同学之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探讨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在活动教学中,良好的师生素养是提高实效性的保障。如果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按部就班的思想,学生的个性过度张扬,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浮躁的课堂、无效的课堂。
结束语:“活动”是增强《思想品德》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但我们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参考书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②《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主办)
③《政治课教学》(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社
身边的诱惑练习
浙江省湖州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12
走近法律达标训练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17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3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8
湖北省黄冈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2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10
湖南省邵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浙江省丽水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徐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题
感悟青春练习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14
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达标训练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16
挫折面前也从容达标训练
江苏省徐州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达标训练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7
自己的事自己干达标训练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4
九年级政治下学期课时同步检测卷5
江苏省盐城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让我们选择坚强达标训练
浙江省杭州市2017年中考政治试题
我能行达标训练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