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设计思路解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一条主线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标准的许多提法都是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从学科的概念出发。如过去小学《思想品德》以德目构成课程标准的框架,现在《品德与社会》以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范围为课程标准的框架。
点面结合
儿童的社会生活范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我们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在每个生活领域里,都包含有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等主要因素,这些主要因素还可分解为时间、空间、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日常生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人际关系、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等具体要素。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所以,这一个个要素与儿童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路线图”,就是儿童与社会环境;“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儿童与社会活动;“感受与同学的友爱之情”,就是儿童与社会关系;等等。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题也是反映了儿童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涉及到各种社会要素,当然,不是每个领域所涉及的要素都相等。我们按“面”选择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列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标准的框架。
综合交叉
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一是社会生活各要素的综合。前一个综合在课程性质部分已有分析,后一个综合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出现的(如社会环境是工业城市,则工厂劳动成为主要的社会活动,严格的劳动纪律和团结合作成为人际关系的准则),儿童在某一社会生活中涉及的社会要素也不是单一的,只是由于研究需要才把它分为不同的要素。所以在安排内容要点时,不明显地按社会要素归类,只是把要素综合隐含在内容里面。如“我是中国人”部分第7条“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包含了几个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情况,还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同时,我们虽然按社会生活领域分成了若干主题,但各主题所含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如“我的成长”中有“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个内容与“我与学校”中的“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交叉。“我的成长”中关于“抵制不良生活方式,远离毒品”的内容与“我与家庭”中“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交叉。“我与学校”关于“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的内容,既可以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了解中国和世界学校的发展变化,这样就从“学校”这个领域扩展到祖国与世界,出现了3个领域的交叉。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表现。它打破了原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学科的界限,成为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
螺旋上升
由于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最近,而对自己深层次的认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学生较远,但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对国外现象的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所以,我们认为内容标准虽然是按主题组织的,教材的编写却不应按照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的顺序安排内容,而应根据各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内容重新组织。如“我与家庭”的第5条“知道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民主平等,能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前半段讲道德、有责任感等在中年段就可以学习,而后半段处理家庭成员的矛盾就应在高年段掌握了。再如“走近世界”的第4条“通过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看上去谈世界经济是很深奥的,但在学习社区的商业网点和购物时,看看商品的产地,就可以体会世界经济的联系,这样在中年段也是可以学习的。所以,课程标准的同一内容可以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出现,但要求应该有区别,逐步提高。譬如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但又兼顾个人、祖国与世界;五六年级则侧重祖国与世界,兼顾其他。这6个主题可以是分年级出现2次循环,也可以分年段(三四年级中年段、五六年级高年段)出现2次循环。各地、各编写单位可以从实际出发自主选择,有利于实现教材的多样化。
钮文新:定向降准举措欠佳 实体成金融二道贩子
媒体聚焦:新一届政府精准发力背后的改革思维
在校学生犯罪不容忽视 少年审判的三个警示
注册资本登记改革 后续监管“严管”促自律
刘元春:中国经济“新常态”需除“旧教条”
陈小强:网络暴力问题研究新进展
唐钧:“形象负面清单”并非省份“负面排名”
代玉启: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群众工作早介入
罗兰:房价正常调整为何连遭唱空
赵振华:怎样认识中国的产能过剩
田野:做青年友 不做青年官
公积金条例修改连续两年“爽约” 改缓慢源于利益博弈
[2014经济体改意见]解读之二:让民间资本大显身手
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重要使命
张海英:政府与“狗肉节”划清界限很明智
“多管齐下”才能跳出房地产调控怪圈
秦虹:自住性需求量是维持房地产市场信心的根基
中国高铁布局全球是一剂“良药”
公募基金创新进入全面提速模式
央行预计释放千亿资金 定向降准能否精准落地
董祚继:严控建设用地,不会抬高房价
吴红:多策并举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困局
学者:处理好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摊的五大关系
赵克志:守住生态底线 迈好发展步伐
我国经济宏观调控应把握合理区间中线
杨丹辉:实现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
白玉刚:乡镇要防“衙门病”
结构性减税再发力:简化增值税率与营改增同步推进
刘春田: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张世君:更加重视文化消费者保护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