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侧重于全球意识、规则意识、爱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并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昭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的轨道。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价值导向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就会缺乏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会丧失生命力。
(二)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涌动的改革潮流相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注重和强调“显性教育”,而对“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重视得不够;二是学校、家庭的主体地位突出,宗教、社区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不够充分;三是过分倚重于说理和灌输,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全球化的回应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3](P147)。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四有”应当有所侧重。
“有理想”是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社会理想又包括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理想教育应当侧重于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具有层次性。“有道德”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道德的底线——不损人,尤其是在信用严重危机的今天更应强调这个基本的道德层次。“有文化”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纪律”是说教育应侧重于强化规则意识(法制意识),中国加入WTO之后,具备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全球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全球意识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各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恐怖活动等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携手,共同解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地球和谐共存,就要不断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我们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和胸襟。不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要“胸怀全球,放眼宇宙”。
第二,规则意识教育。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我国加入了WTO,就必须按照WTO的规则来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2001年11月9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市场,遵守WTO规则,并且国内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要与WTO规则相一致。应教育学生懂得:无视规则的存在,肆意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学会运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使我们的行为和经济活动处于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爱国意识教育。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我们切不可把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的运作规则,并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爱国主义。因此,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完善自我,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使我们的价值理念不断更新,社会制度更臻于完善。
第四,危机意识教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先辈所创造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时时有一种危机感。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人均GDP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北方的沙尘暴甚至危及到了周边国家。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危机意识教育方面,日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基础。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就丝毫不能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公司意识教育,可使人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除了那些传统的已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外,还应当结合新情况,吸取他国经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注重“隐性教育”,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当然十分重要。学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或取中立态度,要态度坦诚,泾渭分明,但只有这种直接的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意识障碍,从而制约人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更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上伦理道德以及网上信息选择等问题,最终只能在网上解决。只有进入到产生网络问题的环境中,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大量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人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教育上网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网站,这是每个上网者必备的素质。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将其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三,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对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说教大于科学分析,说理往往变成了说教和灌输,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背后又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任何需要只有在被意识到时,才能构成动机产生的原因。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离不开行为科学的指导。经济学原理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都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此看来,教育人见义勇为,不用制度规范而仅用道德劝诫是不够的。
人性即人的本质。人性之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人的社会性。要真正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
[2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 王瑞荪.比较思想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提要】全球化改变了世界,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侧重于全球意识、规则意识、爱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并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调整,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么,什么叫全球化呢?全球化就是人类不断地跨越空间障碍和制度、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沟通(物质的与信息的)和达成更多共识与共同行动的过程[1]。全球化不是某一时段上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昭示着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给世界历史的进程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把中国的发展纳入了世界的轨道。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还是在价值导向方面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全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众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3](P157-159)。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在其反映和体现了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时,才有可能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跟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全球化使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交往频繁,影响加深,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思想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碰撞。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思想政治教育若不能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就会缺乏主动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就会丧失生命力。
(二)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与世界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球化进程中涌动的改革潮流相对比,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过分注重和强调“显性教育”,而对“隐性教育”和实践教育重视得不够;二是学校、家庭的主体地位突出,宗教、社区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教育作用发挥得不够理想、不够充分;三是过分倚重于说理和灌输,缺乏科学分析,忽略了人的主体性。这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以集体主义为本位,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全球化的回应
全球化改变了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3](P147)。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四有”应当有所侧重。
“有理想”是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统一,社会理想又包括共产主义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理想教育应当侧重于共同理想,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具有层次性。“有道德”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道德的底线——不损人,尤其是在信用严重危机的今天更应强调这个基本的道德层次。“有文化”是说教育应当侧重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有纪律”是说教育应侧重于强化规则意识(法制意识),中国加入WTO之后,具备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全球化的进程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全球意识教育。全球化将世界各国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恐怖活动等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携手,共同解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要与地球和谐共存,就要不断加深对地球的理解。我们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具有世界大同者的眼光和胸襟。不仅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更要“胸怀全球,放眼宇宙”。
第二,规则意识教育。规则意识也就是法制意识,法律就是一种规则,并且是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我国加入了WTO,就必须按照WTO的规则来规范政府行为,维护国家利益。2001年11月9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卡塔尔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市场,遵守WTO规则,并且国内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要与WTO规则相一致。应教育学生懂得:无视规则的存在,肆意践踏规则,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必须强化规则意识,学会运用国际规则趋利避害,使我们的行为和经济活动处于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
第三,爱国意识教育。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以崭新的内涵,我们切不可把爱国主义混同于狭隘的民族主义。一方面我们要努力谋取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参与制定全球化的运作规则,并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爱国主义。因此,我们要将爱国主义与全球化结合起来,在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完善自我,吸收对方合理的东西,使我们的价值理念不断更新,社会制度更臻于完善。
第四,危机意识教育。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先辈所创造的辉煌毕竟属于过去。放眼世界,我们应当时时有一种危机感。我国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人均GDP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恶化,北方的沙尘暴甚至危及到了周边国家。此外还有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危机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危机意识教育方面,日本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的精神基础。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就丝毫不能忽视公民意识教育。公司意识教育,可使人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切实尊重他人的权利。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在全球化进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除了那些传统的已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外,还应当结合新情况,吸取他国经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第一,注重“隐性教育”,坚持公开性与渗透性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特别是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公开的、正面的教育方法当然十分重要。学校教师应当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准则,观点不能模棱两可或取中立态度,要态度坦诚,泾渭分明,但只有这种直接的方式还是远远不够的。其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人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人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种意识障碍,从而制约人们对有关思想、政治、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在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当更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进行。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网络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手段。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网络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交友、网上游戏、网上伦理道德以及网上信息选择等问题,最终只能在网上解决。只有进入到产生网络问题的环境中,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要通过网络向人们提供大量有意义的、积极向上的信息,对人们进行正面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也要教育上网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网站,这是每个上网者必备的素质。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站,可以采用适当的技术手段,将其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
第三,引入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对人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道德说教大于科学分析,说理往往变成了说教和灌输,这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深思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行为科学的研究表明: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决定行为;欲影响人的行为,必先了解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的背后又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任何需要只有在被意识到时,才能构成动机产生的原因。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然离不开行为科学的指导。经济学原理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都有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由此看来,教育人见义勇为,不用制度规范而仅用道德劝诫是不够的。
人性即人的本质。人性之中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其中,自然属性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以人为本的第一要素是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人的社会性。要真正做好人的工作,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 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3.
[21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 王瑞荪.比较思想
高考模式下思想政治课教学
五步法助你梳理知识体系
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化政治教学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如何提高高考政治复习效率
切实加强基础紧密联系实际
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政治高考论述题的哲学思维解法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帝国主义
“三四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
自由经济意识形态的传播
运用多媒体依托互联网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
高考政治复习微观知识整合探索
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
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
政治课教学中的穿插艺术
谈高中思想政治科学法指导
设置在政治选择题中的“陷阱”
哲学的改造
高中政治课本的阅读方法
提高听课的效率 比任何学习方法都重要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
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如何提高
“三自一导”教学模式探析
提高教学质量应勤字当头
“四读二论”教学法
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