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6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6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6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4-12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而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合理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端正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立党立国的根本,为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当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健全、人格发展时期,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追求和取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他们明确人生目标,进而增强前进的动力。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挑战

首先,当前部分大学生功利心较重。在目前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不良的思想逐渐进入大学校园,这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利益观念逐渐发展了改变,部分大学生开始盲目的崇尚权利和金钱,价值观过于功利化,部分大学生甚至出现拜金主义思想。因此,在高校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驾驭,可以帮助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当前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仍有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坚定,甚至怀疑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信念、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1、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明确校园文化的重要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单一的理念传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枯燥僵化,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效率自然受到影响。而校园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例如影视赏析、文化艺术展览、各种讲座、话剧或舞台剧,都可以作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素质的重要渠道。这些教育形式生动、科学、丰富,可以引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性。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可以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加强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并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课堂教学为基点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是立党立国的根本。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去明辨是非、分析社会问题、探究国际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提倡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研究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专题式教学,组织学生分专题展开理论学习。根据实际办学条件,还应当开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讲座,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切入点,自主研究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进而实现科学的人生定位。

3、以社会道德为依托

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生行为、思想的重要评判标准和依据。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以社会道德为依托,促使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明辨是非、乐于助人、团结合作、诚信友爱,从小事做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宣传先进的人物和事迹,为大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并鼓励大学生主动向榜样学习,自觉提升自身道德水准。争做对社会、国家、人民有益的人,为国家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及对策

【摘要】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体现,更加应该成为高校相关管理人员重点关注的地方。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对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是高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高校通过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其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和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活动。而人文关怀始终贯彻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1]。从这个意义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人文关怀不但是人的原始本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实现自身成为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际需要。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

1.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受到忽视

尊重高校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校在这方面的作为显得相对不足。每个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从而影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实际的兴趣,进一步影响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从这个方面出发,高校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然而,在高校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工作目标设定具有趋同性,课堂设置和教学方法就是千篇一律,并没有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这同人文关怀所实际倡导的尊重学生个性、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2.缺失人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明显滞后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文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的同步发展,这不仅是当今社会和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事实上,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并没有从全局出发,课程设置相对单一,很少结合历史、文学、语言和艺术的相关人文知识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人文教育,因此出现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发生实际分离的不良现象,如此一来,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和人文精神缺失的不良状况。除此之外,高校在对相关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教学方法上面,也存在着缺乏引导的情况,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的不灵活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如果高校长期这样采用呆板固定的方式教学,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抑,致使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缺乏实际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严重缺乏主体性,同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需要脱节。

3.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表现出明显的边缘化

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同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却同学校的心理疏导紧密相连。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因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刑事犯罪案例在逐渐升高,这些事件的发生给了社会和高校惨痛的教训,这不但是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作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缺乏,重点体现在高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边缘化。在当今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大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负担家庭的压力,同时也面对着自我发展和自我理想实现的压力,正是因为这些诸多因素,使得大学生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一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释放这些压力,也没有做到将这些压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动力,于是造成了一系列社会悲剧的发生。当然,这些痛与高校的心理疏导工作存在缺失和不足有着一定的关系。

4.缺乏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在高校的人文建设中,应当看到社会实践在其中的强大作用。可以说,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提高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由理论到行动的必要过程。大学生通过积极投入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强其对政治和国情的认知,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另一方面而言,这也有利于学生群体在新时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一个品德兼优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然而,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高校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高校探索合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比如大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的压力下无法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又比如大学生及时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但是由于高校方面的不重视,对学生群体缺乏足够的引导,使得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实施的对策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人文关怀,务必要把握好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群体基本上都是90后,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们所面临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今天的社会环境更是区别80后大学生们过往所面对的种种因素。所以,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过程中,社会和高校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考量,思考的方向务必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根据研究和分析出来的结果,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实施相关的有效对策,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2]。

1.提高对个性发展的重视,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在课堂上采用固定呆板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灌输性教育,忽视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大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过去强调的木桶原理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今天,我们需要强调的是长板效应,短板已经不再是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反而最长的那块木板正是社会和企业所重视的那部分。从长板原理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潜力和自我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特别是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方面,要努力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同时进行全面的引导,以此为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铺筑坚实的路基。

2.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不仅是人文关怀的核心,也是高校加强服务意识的核心,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实现自我成长和成才的需要。在这里,我们把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大致概括为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和满足人的合理需求。高校要学会尊重学生,这不仅是对学生自我的肯定,也是对其存在价值的肯定,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力体现。尊重学生要求高校管理层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高校管理层要摆脱高高在上的姿态,要主动去亲近学生,同学生在相对平等的状况下保持平等对话,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校园和谐。此外,理解学生也是高校应重要关注的一点。理解学生就是要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要求高校管理层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以此增进高校管理层和学生双方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而在高校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时候,还需要在关心学生的基础上去帮助学生,以此满足学生对一些事情的合理需求。人文关怀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倡导和书面的陈述上面,更加要求高校在具体的实践中去实实在在地关心和帮助学生,做到各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一步。高校管理层要学会主动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关心学生的实际利益和实际需求,和社会各界一道,共同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一个合理科学的发展轨道。

3.重视心理疏导,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升

高校通过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从这方面而言,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辅导。此外,学校方面还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去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健康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能够产生的,因此,高校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务必要主动积极地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3]。

4.强调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

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同时也在创造人。高校在实施相关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看到环境对人影响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所以,高校管理层应当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去构建和谐校园,通过构建一个正面向上的校园环境去影响学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是对学生的影响却是终生的。

[参考文献]

[1]姜大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与对策探讨

[2]王朝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思考

[3]王科.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第三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机制与对策建议

摘要:

高校是当前我国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前沿。作为一把双刃剑,校园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又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严峻的问题。因此,深入探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机制,探究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青年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机制;对策建议

当前,在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高校无疑是最重要的前沿重地。作为一把双刃剑,校园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丰富资源,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也对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政治选择、心理健康等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里的多元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价值选择、网上的不良信息及其虚拟性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存在于互联网中的人与人的交往模式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社会本质属性的形成等。因此,深入探讨互联网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机制,探究互联网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掌握青年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校园网络或网络背景,对高校青年学生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特定的作用机制完成的。笔者认为,这些机制主要有群体效应机制、路径依赖机制、网络渗透机制以及意见领袖机制。

(一)群体效应机制

网络中的群体效应是指网络中个人的思想观点与行为模式有向群体的观点与行为相一致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趋势现象,在网络环境下,表现为个人对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和行为方式的默认与顺从,从而不加思考地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默认否定,即网络中群体的观点与行为足可以影响并颠覆原本抱怀疑态度的个体的观点与行为,这也是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网络舆论群体影响的内在机制。这一机制对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的过程就变现为,群体中部分个体的某些思想观点通过网络舆论在群体间碰撞与交流,最终达成一致。这种一致的观点随后又通过在群体内的传播而对其他个体带来无形的影响,并使其接受这一观点。

(二)路径依赖机制

校园网络舆论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路径依赖现象。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本意是指一事物在其未来发展中对其率先选择的某条路径有强烈的依赖,也即表明,某条发展路径如果被人们选择并确立后,该路径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强化。在校园网络活动中,当某一种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出现后,该网络舆论观点会在现实生活中强化并正反馈作用自己,为自己开辟一条发展路径。同时,该路径又使得周围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会不断地认可它、接受它、传播它,并使其成为主流的核心思想。随着核心思想的慢慢地广为扩散,其所内含的价值观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网络渗透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机制是指网络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转变为吸引与参与的教育方法,通过互联网活动中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内在地融合于互联网活动之中。大学生在日益密切的互联网活动中通过辩证思考感知社会期待,并按照这种社会期待形成一定的社会角色,从而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形成规范的行为。不难想象,如果是扭曲的价值导向渗透在网络文化中,那么将会对高校青年学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意见领袖机制

意见领袖,一般是指能提出前瞻性观点、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他们往往具备渊博的知识和一定的影响力,善于提出各种见解,他们一般能对所发生的事件提出独到的分析。通常情况下,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要借助作为意见领袖式的精英人物的引导。就网络环境而言,意见领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意见领袖引导效应的广泛性。虽然校园网络活动中意见领袖只是较少数人,但他们对事件深度的分析具有强烈的引导效应,能够影响多数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尤其是校园出现重大事件时,校园网络中少数意见领袖们的观点与见解往往能从整体上提升对该事件的认知水平,最终促成优势舆论的形成。

二、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校园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分析,笔者认为,认真探析并合理利用网络,开拓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根据地

我们以为,校园网络环境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务必尽快建立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积极倡导各高校建立、完善一批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在网上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利用网站这个平台,积极宣传党的大众方针政策,时刻为高校青年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达到广泛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要加强网站的吸引力。目前,部分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高校缺乏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与作用机制的研究,网站上的内容缺乏亲和力与吸引力,从而未能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因此,高校网站要随时更新网络信息的内容,使之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再者,在建设好各自校园网的同时,倡导各高校的校园网互相联网,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造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红网教育阵地,并运用网络的超时空性,把红网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扩展到全社会、全世界,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图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网络监控以防范网络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

网络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升级换代快、不稳定和不易为人所掌握等高技术性。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群体中综合素质最高、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对新知识、新技术掌握速度快,与此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处于不成熟和不稳定时期,因而,他们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到网络空间各种文化互动冲击的影响。这二者的结合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网络参与过程中的行为失范。因此,有效的网络的监控与网络法制教育十分必要。首先,高校应通过常设的网络管理机构,规范网络道德标准,以有效地监管与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搞好网络宣传,随时掌握网络上的信息,对网上的一些不实信息,要及时澄清是非曲直,做好正面宣传引导工作从而防范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造成消极影响。其次,在青年学生中广泛宣传网络法规与网络道德,让网络行为自觉受到法规的约束。为此,高校一方面要与社会积极配合,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网络立法,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要大力宣传现有的法律法规,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觉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规范信息传播渠道,完善高校网络空间的诉求回应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应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为校园通过虚拟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参与的教育引导创造了条件。随着校园网络空间论坛的不断发展,议事空间积累了大量的学生诉求,大学生通过校长信箱、校园各类信息网络平台意见反馈、BBS论坛发帖讨论等方式表达对校园热点事件的关注。面对这么多途径、多方式的意见诉求信息,学校应及时通过正规统一的信息传播渠道给予及时的解答和回应,这是形成高校校园内校生互动、引导大学生理性网络参与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相关部门应及时通过大学生的诉求平台知民情、晓民意、解民忧、释民惑,从而形成学校与学生之间新型的诉求回应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看到,为了营造和谐校园,高校更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合理政治表达,积极面对,及时介入和回应大学生的各类诉求,避免因回应迟滞导致怨气积累成网络舆论事件。在教育中贯彻疏导结合原则,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疏通大学生的情感宣泄渠道,预防和避免大学生在虚拟空间的民主参与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促使大学生合理顺畅地进行意见表达和情感宣泄。

(四)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工作队伍建设

在校园网快速发展的新条件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觉悟强、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掌握网络技术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平台,通过构建有效的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工作衔接不足,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网络技术,只能沿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重复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陈旧的内容和古板的方法难以让当代紧跟时尚的大学生们接受,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而网络信息建设部门主要进行的又是技术层面的工作,对政治教育内容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脱节,进而造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疏漏缺失。因此,当前,高校应加强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处理多种网络信息的能力,掌握网络话语系统,了解网上信息传递的规律从而获取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同时,也应对从事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队伍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训,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更好地发挥网络技术在加强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考

[2]张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

[3]文丰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探究

[4]陈小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理运用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较为复杂的教学环节,高效教学需要结合隐性教育。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本研究通过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种类、特点等基本知识的了解,分析其在高校教育中的合理应用对策,以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用;道德品质

由于教育人员思想观念不足,对于隐性思政教育载体的应用不科学,没有相应的保障制度,导致目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内容的重视,多数关注与形式,整体功能分散。利用健全保障制度,强化对隐性思政教育载体的应用,实现载体资源优化,改进教育方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进步。因此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用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述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

思想政治载体主要为教育时,提供装载和运输相关运输教学内容和资料,辅助思政教育更好地起到作用,担任主要地位且促进思政教育客体共同作用的活动方式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很多类型,根据不同视角能够将其划分为各种种类。部分专家依照思政教育载体性能体现状况差异,划分思政教育载体为隐性和显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为教师运用隐秘方法参考事先设计完的教学内容与规划,运用变化较多的、全面有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思政知识学习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讲,隐形思政教育载体即为除政治课、报告会、培训、讲座等外的气氛、活动等,利用暗示、启发、影响学生,实现其思政教育目标,让教育无明显痕迹②。

2.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载体种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种类主要有:

(1)实际空间载体。

其是高校物体形式载体,涵盖自然、建筑、文字、塑像等相关教学配备,思政教学清晰地将高校办学目的、依据、标准规定通过空间内的物体展现处理出来。周围环境设备让学生亲身体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

(2)行为载体。

是非晶态载体,是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和学生间出色优秀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人格魅力能够影响学生;

(3)活动载体。

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宗旨,以学生为学习主人,计划性地开班活动,把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时学习③。其涵盖比赛、公益活动、实际调查研究等等;

(4)互联网载体。

利用网络明确掌握学生实际思想情况且在第一时间对其指导和帮忙改进。互联网有隐秘、不封闭、交流、即兴的特征。

3.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特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特征为:

(1)学生自主选择。

更注重学生的自由,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特征,让学生实现人人平等,自主选择,做到以人为本进行教育;

(2)教育方式先进。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时代性,将原有单调显性思想教育方式摒弃,更注重生活和实践;

(3)教育内容现实。

高校教育应和社会接轨,高校学生年龄增长,面临进入社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社会紧密联系,不仅仅是基础知识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人生观、品德性格、理想、爱国价值观等等④。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理应用

1.强化载体开发

现今社会应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教师教学时,针对专业特征设计教学内容,将人文文化与自然文化结合,教育学生用辩证思维、唯物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思考问题,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各个学科中。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立,彰显校园历史、文化等,让校园充满人文气息,科学规划,呈现校园美感,让学生在此环境中培养良好的情操,练成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健康情感。高校应注重自身校歌、校训、校风的构建,找到高校自身个性魅力,将优秀部分和时代发展融合,利用高校精神沉淀与高校文化继承,建立崭新校园风貌。禁止他校模仿。据调查显示,有超过1/2的学生提出情境体验教学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只有3%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感兴趣,18%的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无兴趣。因此高校应针对学生的心理想法进行思政教育设计,开展大量思政活动,利用活动载体教育,如开展不同社团、乡村支教、实践等活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锻炼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⑤。

2.引入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主要依靠数字、网络、通信等运行。其和传统传播媒介不同,是崭新的传播技术⑥。其虽然不同系统之间独立运行,但是却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其突破原有媒体在时间、空间中的束缚,能够第一时间传输信息,效率较高。同时其具有有图有文、有声有色的特征,可以推动不同隐性教育载体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信息分享。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定期更新新闻实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建立校园网,手机期刊画面欣赏、新闻影像、教师风采都可以是栏目主题,设置学校管理专栏,整合不同负责小组之间的信息,并及时传输给学生、教师,实现师生分享。第一时间向学生公开征求学校教改建议,促进校务发展。可创建学校自身的网络平台和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Wechat)、MSN、QQ等等,学生能够和教师直接聊天,并且为教师教学和学校思政教育情况提出意见。教师可为学生解答困惑,与学生交心,沟通彼此感情,赢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心里问题予以解答,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利用网站,手机报纸图片欣赏、影像实事、教师风采等展现校园和师生风貌,利用浏览网站、分享报纸信息,能够使得更多高校学生掌握校园文化和社团动态。高校可以设置学校BBS广播站,每天早晚10分钟宣传思教内容,结合新闻时事与思政教育知识加以播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⑦。

3.健全保障制度

首先高校应组建高水平的思政教育队伍。在健全保障前,高校需要拥有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其掌握最新教学信息,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聘请思政教育专家来学校讲座,分享教学体会。而教学教师应具有优良品质和人格魅力,并将队伍人员分成不同负责小组,保证权责明确,有就业、后勤、研究、宣传等职能;其次,建立健全评价体系。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加以评价,对教育载体实施状况、效果等及时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健全绩效评价制度,针对隐性思政教育载体应用效果加以评价,并把教师应用载体的有关行动加入到绩效评价中,对工作失误或不当的工作人员予以惩罚,可以扣奖金或者批评,以此提高其觉悟;再次,高校应加大开支,构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高金聘用专业人士,保证隐性思政教育载体顺利应用,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成为保障

三、总结

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力量,设置与高校相适应的专项资金保证载体顺利应用;最后,固定设计教育时间和方式⑧。教师不应仅仅关注课堂作业,还应依照自身教学科研状况,一周一次师生沟通,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增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互动,让学生在一定时间中锻炼自己的实际能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愈加重要,其不仅树立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还有促于学生走入社会,形成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高校构建并应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加大开发力度和开支,完善载体运行保障体制,提高教师素质,彰显校园文化风采及精神面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引文注释

①许典利.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为例

②宁波,杨书微,张丽,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琼州学院为例

③刘玲霞.隐性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④季昌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界定与实践路径创新

⑤汪灿德.互联网:新时期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⑥张辉,张国忠.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和运用

⑦滕晓雯,曾长秋.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运用和掌控

⑧秦双梅.网络载体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五篇: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助互补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一门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思想、行为和观念的必修学科。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主流思想与非主流思想的碰撞,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交叉并行,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思维等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及挑战,这也让不少在一线基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出现了疲软状态。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深深感受到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和学生群体特征都发生了变化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手段受到了冲击,因为它们根本比不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我们已经进入了文化、思想多元化的新经济时代,我们的工作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守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方法,多反思工作中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一定问题。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来讲大致可分为疏导教育法、榜样教育法以及激励教育法。这几种方法在命名上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在内容方法上基本是一致的。而这些方法也正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惯用的方式。在过去,这些教育方法对学生还是颇有成效的,但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知识和信息量丰富,他们敢想敢为,自信且思维活跃,这些讲大道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他们来说不仅不新鲜了,甚至产生了厌倦情绪。手段单一、形式重复守旧,并且目的性强,很容易让学生抵触、反感,大大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从内容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这些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和吸引力都比较低,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若能增强内容的感召力和说服力,把理论教育和学生的感受、需要、理解等实际问题结合,不仅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能让思想扎根,切实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潜移默化,层层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而不是立竿见影、条框分明的。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的教条化和理想化的特点却与之相悖了。

二、美育的概念及功能

美育顾名思义就是美感教育,大多数人以为美育只跟艺术教育有关,这样的理解是表面的也是狭义的。其实真正的美育就是让人发现美、追求美到最后将自身理想、道德、素质以及品格融入美的过程,这才是美育功能的最终目的及体现。而通过艺术美来提高人的审美、追求美的能力只是美育内容的其中一种,除此之外,美育的内容还有自然美以及社会美。所以,美育的内容是丰富的,手段是多样的,它甚至可以渗透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各个学科,从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美育对人在成长过程中各个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如审美、个性、品格、精神、情操等等。因此,美育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是具有促进作用的。美育是教会学生先发现美,享受美并思考真、善、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学生的主观能动和感受为主,让学生自主地去选择他认为美的、正确的事情。人都喜欢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学生更愿意接受自己做主的方式,而不是被动的灌输,侧面引导学生开朗阳光、积极向上、主动求知。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的核心是一种情感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美育更多的是指道德感和价值感。例如今天反复被我们热议的是否该扶跌倒的老人这一社会问题上,受过美育的感染和熏陶的学生,则会说当然应该。美育是抛开了功利的,循循善诱的。同时,美育的教育方法又是潜移默化的,让人愉悦的。就像学生在一场晚会或游戏中学到的知识和道理远比一次谈话教育要认真聆听,记忆更深刻。因为寓教于乐的形式更易让学生认可,而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参与者,不仅能让知识变生动而且体会更深。当然,并不是说这一切都全是美育的功劳,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是受多个学科的作用和影响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美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重要的,同时是不可替代的。

三、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助互补

我们知道现在中小学都提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里的美并不是指美术,而是美育。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素质、技能、知识全面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美育不仅是中小学的课题,也应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门课题。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许多相同点,同时又各有特点也都有不足,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说两者是互助互补的。首先,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都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不同的只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理性教育,而美育则是通过对各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与鉴赏,培养大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激情与能力的感性教育。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方能使人更谐和、更均衡发展。其次,两者的内容是相通的互助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为核心,学生通过对相关理论概念的学习去理解和领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学会判断和选择,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美育是教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并将自身融合的过程。而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会影响人的审美标准的,同样地,人们也是因为学会审美、追求美,才会去选择美好的事物或者做出善意的、道德高尚的行为。两者的理论基础虽不同,但确是在促进和引导学生朝同样的方向发展。所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是互助的,能更好地保障和帮助学生人格、理想信念以及道德情操的建立和完善。最后,两者又是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是枯燥的概念学习,但是没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和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和目标。美育是通过美好的体验和感知的方式去教育学生的,是感观、感性的教学。美育不仅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如亲身排练一部爱国主义音乐剧,会比观看更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和荣誉感。但是生活中的感知不尽然都是美好的、正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的理性教育则可以让学生客观地去选择学习和接受哪些事物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基础,是理性教育;美育是参与实践的过程,是感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两者是互补的。

四、将美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加强,但问题仍然不少,需要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拓宽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提高队伍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首先,要把美育真正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体系中,制定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观念,明确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目标。其次,美育正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拓宽的途径之一。现代大学生群体特点鲜明、个性突出,已明显有别于过去的学生群体。他们自信、张扬、聪明、果断率真,守旧的教育方式满足不了他们,也吸引不了他们。我们应该利用美育寓教于乐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生命力。最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素质。除了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外,还需提高他们相关的美育知识和美育实践经验,以及利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工作的技能。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总结,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美育实践经验,才能很好的将两者结合,不断完善和推进工作。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受到各类信息和思潮的影响,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手段将美育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美育的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抽象的理论在现实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呈现,而新媒体这一传播媒介则会大大提高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五、总结

今天,不仅是经济、政治新常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新常态。我们应该大胆摒弃过去的形式化、制度化教育,探索出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丰富实践活动,注重新颖性和科学性,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正确方向。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的融合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开展新的突破口,更是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第六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措施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接着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引导力和渗透力以及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新媒体素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新媒体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成效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大学生群体是新媒体的主要接触者之一,随着舆论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新时期,明确新媒体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广泛,呈现出跨地域、跨文化的开放型特征。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比较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新媒体所呈现的信息对其思想观念以及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各种网络工具融合的优势,运用QQ、微信、微博等工具充分开拓思想文化资源,在这些工具中为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变得动态化、立体化,能够提高教育成效。此外,新媒体具备很强的时效性、针对性与便捷性,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跟教师进行讨论,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沟通的有效性,能够引发情感上的共鸣,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首先,新媒体的虚拟性比较强,给人的自由度比较高,部分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分不清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导致认知方面产生偏差。其次,新媒体传播没有国家与地域的界限,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播的范围也非常广,这些都是其他传统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但是其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西方文化也趁机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来,其中的快餐文化与低俗文化有的能触及公众的道德底线,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形成,也相应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措施

(一)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增强引导力和渗透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迎合当前新媒体的发展态势,把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打造贴近教师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定时发布跟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信息,利用新媒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把新媒体作为教育的载体,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先机。网站可以分为几个模块,党团组织教育模块、思想政治专业知识模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块、论坛模块等等,让学生能够在网站中学习自主知识并畅所欲言,要重视网站议题对于舆论的引导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与渗透力。

(二)增强教育创新意识,提升思政教师的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素养主要是指接触新媒体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与有选择的接受信息的能力。针对当前的信息多样化的状况,高校要加大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出一支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思想政治教师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真了解新媒体的主要特点与功能,利用其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技术,把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积极转变教育模式,对学生动态思想进行关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的实处,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分别能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在获取有用信息的同时远离不良信息,减少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校园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可以运用新媒体来跟学生互动交流,用互动式与体验式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发布校园网络文化信息,组织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的创新,进而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此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积极研究手机校园网、校园论坛等方式来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让校园网成为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思想状况的重要渠道之一,尽快占领校园新媒体阵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在大学生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其作为信息传递方式,会带给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清新媒体的特性,积极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增强教育创新意识,运用新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爱华,王振刚,宋雪峰.新媒体技术与环境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2]张剑平.高校校园新闻媒体的特点及其功能刍议

[3]汤琼.试析校园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你真棒-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马莹

君晓天云2019新期末冲刺100分二年级上册试卷全套语文数学人教部编版 小学2年级同步训练辅导资料练习题册单元期末複习模拟测试卷考试卷子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7 Lesson2

君晓天云语文同步阅读小学六年级倾听鸟语+理想的风筝全套2本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6年级上册下册课外拓展阅读理解训练辅导书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第三单元第1课《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玲玲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心电老虎》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沈淑飞

小升初真题讲解2

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第四单元第1课《我就是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王佳楠

6年级一题课 小升初高频考点9 Lesson4

小升初过度第二课,有理数及其分类,简单的内容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6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