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2015年度河南省社科联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道德教育困境与出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L-2015-1863。
摘要:
当今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形态因互联网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如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思想受到网络灰色思想侵蚀,削弱了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等,并探讨了应对这些挑战、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
1互联网+教育的萌生
在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会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并形成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开启了互联网+模式的思维发展新序幕。当前网络已成为青年大学生信息来源的主要媒介,成为大学生崭新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互联网+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开阔眼界、方便生活、拓展思政教育舞台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互联网+使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虚拟性成为常态:
网络媒介的普及性和网络信息的开放性,打破了国家、民族、地域之间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融合与共享,这对于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新鲜、刺激的,很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流,在无形之中拉远了人与人的距离;一些学生甚至自我封闭,在现实生活中疏远同学和老师,戴着面具在网络虚拟空间自由交流,已获得现实中不能得到的满足感与成功感。大学生长期沉溺于网络、游离在现实与虚拟的边缘,以自我为中心,习惯逃避现实,可能出现消沉、冷漠、孤独等情绪,甚至会产生心理障碍、人格分裂。
2.2互联网+降低了大学生甄别良莠不齐网络信息的免疫力: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网络信息扑面而来,作为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平台,互联网除了可以向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资料,还是一个充斥黄色、迷信、反动内容的信息垃圾场。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其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成长背景都会影响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需要提高其政治敏感度、辨别能力与理性选择能力。网络的异类文化与非主流价值观念会震荡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降低其信息免疫力,导致其盲目跟从,缺失正确信仰,道德意识弱化。
2.3互联网+削弱了大学生的法律道德观念:
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亦成为地区、国家、行业和部门间沟通、交往、贸易等主流方式。然而网络行为的随意性与隐蔽性使得法律的制约与监控作用无法有效彰显。这种游离化、边缘性、自由化程度极高的网络虚拟环境,淡化了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降低了其责任意识,在冒险、叛逆精神与好奇心驱使下理智丧失,道德与法律意识淡薄,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
2.3互联网+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网络行业的发展,涌现了许多网站,大学生作为网民主体,是商业化网站获得利润的主要来源。一些商业机构根据其心理特点,经常利用互联网游戏和情色内容吸引大学生网民,相当一部分合法商业网站都存在网络情缘、小资生活、情色笑话、八卦新闻、星宿占卜等内容,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思想受到了腐蚀,容易滋生享乐主义、消费主义、自由主义观念。这些灰色思想文化和暗流思潮,不在反动网站与黄色网站的范围内,互联网监管部门也无法采取有效管理措施。
3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构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就是引起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各高校需要认识到其所具备的教育作用,融入创新元素,大胆尝试,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使其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形式死板、内容单一的教育模式,有机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制作精美课件,插入相关的图像、视频和音频,引发学生思考,用生动、鲜明、形象的内容取代枯燥的课本,在无形之中感染和熏陶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
3.2占领互联网+制高地,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如今大学生在网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必须积极开展校园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平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突出高校主题网站建设,以强化网络舆情引导。各类网站需要坚持科学导向,在互联网上采用多元化形式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大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力度,构建独特的校园网络,将健康、积极、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分享给学生,坚持显性引导和隐形渗透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引导互联网舆论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校方要通过网上评论了解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有前瞻性、倾向性的问题,预测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解决对策,引导学生在复杂的舆论中客观思考、正确取舍。
3.3构建互联网+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首先校方要制定具体、详细、规范的管理条例,利用制度来管理学生的上网情况,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督促其改变不良上网习惯。其次要对各种媒体资源,如电视、广播、学校报刊等进行积极整合,增加校园网络文化内容,认识到网络舆论在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注重网上舆论的有效引导。再次要对网络舆情的变化加以密切关注,实时掌握校园网络动态,全面分析出现的原因,预测会如何发展,对于群体性、倾向性、苗头性文体要及时捕捉,安排专门人员作为网络评论员,撰写与网络热点问题有关的贴文,使负面影响消除,正面影响扩大。最后要加强校内外合作,对网络信息进行全方位净化。统一管理校内网站及其用户,特别是落实校园网BBS的实名制管理,要求版主认真管理,防止有人通过网络传播不良信息。
3.4构建互联网+大学生网络免疫能力防火墙:
互联网社会是虚拟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时可以掩盖身份、年龄和性别等信息,增加了网络交往的神秘感、开放性与隐秘感。其在接受网络信息时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经常隐蔽化、个体化地提取信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难度大大增加。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系统的同时,还会发布与接受网络信息,学校需要重视素质教育,开展网络伦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学生,督促其遵守网络道德,形成网络自律意识,在网络中发布真、善、美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性,使其对网络信息具有更强的筛选能力与辨别能力,自觉建立思想防线,逐渐形成科学、健康、积极的网络观。所以各高校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空间中的实施,在提升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确保其可以驾驭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提取有益的知识、信息,提高互联网抵抗力与免疫力。互联网+时代已蓄势而发,它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改变着其思维和价值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只有认真思考、客观分析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合理利用互联网来引导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11月:51-55.
[2]李媛媛.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年11月:109-111.
[3]孙素梅,魏进平,霍占良,等.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55-59.
[4]曾辉,袁婷.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思考[J].才智,2015,(27):101-102.
笑迎新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六单元 自强不息 6.3 自立自强
情绪——奇妙的“窗口”
高二政治说课稿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思想政治课说课稿(范例)
十五课第一框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维护社会管理秩序
保卫祖国 依法服兵役
第七课 第一框题 “走近法律”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
第10课责任重于泰山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说课稿
《当今时代的主题》说课方案
第四课 第二框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措施做了明确规定(2)
第一课时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第五课第二框 发现自己的潜能
第三册依法制裁违法犯罪
初二政治《法律规范经济行为》的说课稿
高二政治说课稿 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三政治说课稿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初中政治说课稿-《爱国情操的表现》
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教案2
初一政治《发展真挚的友情》说课稿
情趣与兴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市场交易的原则说课稿
高二政治说课稿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走进中学》说课稿
高中政治新课程说课稿模板1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