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6篇)_教学论文-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教学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6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6篇)

查字典政治网 2016-03-09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丰富,涵盖了众多方面的优秀品质,是我国传统美德的高度概括,其丰富的理论内核对于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以期形成教育合力,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富实效,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近些年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国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把道德品质的提高摆在了首要任务的位置之上。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庞大内容凝练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来。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重要的人力资源,担负着未来祖国建设的重任,必须对其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力度。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普遍特征

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有着突出的年龄特点。加之我国正处于各个领域的转型期,社会和时代的特点也势必在大学生身上有着深深的印记。总体来看,大学生价值观有着以下三个特征。

1.自我意识强烈。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等国际性组织,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而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多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有所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转变阶段,其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同,重视个人在社会与集体中的作用,其个人的主体意识逐步增强。可见,当代的大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而忽视集体利益的获得。

2.功利主义明显。

9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小在学校、家庭中接受到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崇高的信念。家长和老师也要求他们为自身的发展设立长期目标、做好规划,继而为之努力奋斗。但是,从目前大学生普遍的价值观念状况来看,他们往往片面地追求眼前利益,只看重当前的蝇头小利,舍远取近,放大抓小。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追求理想向注重现实发生转变,甚至存有功利主义的倾向。从总体上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有所降低,追求远大理想、实现个人抱负的价值观念正逐步退出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片面注重个人的、当前的利益。可以说,功利主义和现实主义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占据了主要位置。

3.价值取向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众所周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利益主体所出现的多元化倾向,势必导致人们在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上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由原来单一的价值取向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来说,由于他们有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这种转变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则更为明显。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追求的目标愈加实际,对自身是否有利成为了大学生是否付诸行动与付出的首要标准,其中更不乏有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的错误观念。可见,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担负着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价值观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他们对于其理论内核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便于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价值观教育逐步转变为一项常态性工作,进而形成一套较为科学、成熟的教育体系。

2.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方法,对于高校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多个层次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能够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也相应的具有层次性和包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其二,开展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教育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努力做到与当下的主流思潮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新时期、新形势的背景下,针对当前社会所出现的主要矛盾而凝练出来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对于指引高校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坚定爱国主义立场、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融入其教育全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有效路径

大学生在思想和精神境界存在一定的问题,势必影响其个人的健康成长,甚至对于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作用。因此,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必须不断创新工作对策,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核。

由于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认识与理解程度有时不太深入,或者有所偏差,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要做好教育工作,带领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要引导大学生们认识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命运和人民意愿统一到了一起,其精神实质体现出了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利益的思想,从而教育大学生要树立爱国主义崇高品质,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精神层面的道德追求,而且还是为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宗旨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祖国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引导大学生们深入领会到这一目标是全体国民的共同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提高整个国民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激发起高校大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整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为最终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

2.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不仅要求人们理解其理论内容、领会其理论精髓,而且还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践行。首先,倡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在高校层面,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不断完善高校现有的规章制度,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集体成人礼仪式、入党宣誓仪式,来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历史纪念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这种实践活动的开展,逐步在校园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教育氛围,既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其次,以社会活动为载体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不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大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继而运用相关的价值观念处理问题。这样,大学生不仅能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且还能获得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进而激发起自身为社会做贡献的动力。

3.重点把握横向要素与纵向进程的有机契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把握好教育的横向要素和纵向进程,努力做到使两者有效契合,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横向要素涉及教育主体、客体、媒介等要素,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作用,进而不断完善教育体制和工作机制;而且还要考虑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制定并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做到因材施教。在教育媒介上,按照全过程的要求,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努力做到快捷、全面的传递信息。纵向进程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始终,并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侧重点,调整相关的教育内容。例如,在大学一年级时,可以开展明理知礼教育,传播正确的行为规范;大学二年级阶段,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奋斗方向;到了大学三年级,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认知价值观念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大学四年级阶段,则可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得大学生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四、结语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优秀的文化宝库资源影响并培育了一代代的中华儿女,教化着人们的德性,始终追寻着至善的德育理念。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一定要常抓德育工作,努力实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在落实具体工作中,高校层面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创新工作模式,采用大学生们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程中,逐步完善培育机制,促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树立起优秀的道德品格,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使得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欧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程化研究[J].前沿,2014,(3):38-39.

[2]陈月婷.社会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4,(10):42-44.

[3]金敏,沈建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路径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4.

[4]祝福恩,孙立惺.践行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0):31-34.

第二篇:手机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摘要:

文章从手机新媒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出发,分析了手机新媒体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手机新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手机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的,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有很高的普及率。以手机媒体为主的新媒体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拓宽了高校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快了大学生的信息交流速度。学生日常生活与活动中都离不开手机等通信设备,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既是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借助移动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随时与学生保持沟通,当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心理干预,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长期进行,教育人员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手机新媒体高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涵盖范围广,手机在其中占据主导位置,也是使用数量最大的。手机的可移动性可以实现不限地点的信息传递、浏览,只要是在网络运行环境下就可以实现这一功能。下面将对手机媒体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优势做出以下归纳。

(一)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引导方面是十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新型有效的载体。手机作为当代大学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媒介之一,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扩展到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现代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技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例如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服务平台更是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这些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平台相比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加形象化、自由化、便捷化[1]。借助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QQ、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我们能够将原本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更加符合大学生兴趣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以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遍都是以授课的模式开展的。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学习过程往往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教育人员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必然要在方法上做出创新,在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如果仍使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教育是为培养学生个人能力而进行的,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情绪波动大,借助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群体中,避免产生抵触心理,教学任务也能够更高效地完成。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为我们构建一个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果能够占领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所以实现迅速的普及,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机具有其他传播媒体所不具有的便捷性和较高的信息传播效率。手机在大学生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种渠道,通过手机的使用,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自由灵活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利用新媒体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增加受众数量,扩大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力。

二、手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作为公共信息分享平台,是没有国界、种族和思想限制的,在这个自由的信息共享平台中,包含有益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良信息。党和社会为了实现互联网信息的规范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旧有一些不法分子和反华势力,为了金钱或政治目的,发布大量不良和反动信息。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困难,还使我国的大学生精英意识逐步丧失,毫无社会责任感,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毫不关心。除此之外,移动互联网中色情、暴力、低俗信息的泛滥,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健康,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利用色情、暴力、低俗信息赚取大学生的眼球,并以错误的思想指导大学生走上错误的道路,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逐渐丧失,甚至很多大学生受到钱本位思想的影响,放弃学业,不知不觉成为不法分子敛财的工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不自知[2]。

(一)大学生过度依赖手机媒体

手机移动设备给学生的日常生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过于依赖手机,新研发的智能手机中娱乐软件层出不穷,对学习带来干扰。由此可见手机的利弊是共存的,如果不合理利用不但先进性得不到体现,其负面影响还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过于依赖手机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都会频繁地操作手机,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任何任务都无法完成。手机作为一种信息获取和交流工具,其本意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但由于大学生自控能力弱,极易成为手机的奴隶,从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手机展现的虚拟社会中,使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社会无法自拔,甚至将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混淆,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

(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移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实现了虚拟化的人人平等,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社会抹去人类现实社会的印记,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难度。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影响人们思想的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如何有着十分关键性的影响的是教育工作者这一主体本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手机媒体展开,虽然在教学方法中有明显突破,但更要注重教育的意义,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果。其次,以手机为工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和开展的主力多是校园内德高望重的学者或思想政治领域的工作者,这些教育者因平时受大量的工作压力所迫,根本无法保证足够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素养培训和学习的时间,这导致这些教育者空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水平而无法发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无法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手机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平台

团中央于2009年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与新媒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平台。团中央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新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团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刀阔斧改革的重视。为了增加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数量和教育效果,我们要积极拓展大学生包括手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拓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机这一平台时,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手机应用习惯。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高校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账号等,在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时,一定要坚守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创新,还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并针对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关注热点,积极更新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中的内容。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大学核心发展动力的体现,校园文化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效果。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我们必须以其他角度,采用更加符合大学生思想特质的方法,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一方面配合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开展以手机为媒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当代大学生打造一个全新多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环境。这种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一旦与校园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必然能够在无形中起到正面引导大学生思想的作用。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于手机新媒体的使用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可以影响人们思想和灵魂的工作,它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手机这一工具的操作和使用技能,才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更加符合大学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以手机等新媒体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

四、总结

综上所述,手机和新媒体的普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内容更是不可小觑。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提升工作水平,找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学效果的途径。以手机等新媒体为载体,通过搭建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手机平台,打造一个全新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全方位多层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任秀芹,刘颖,颜士科.手机媒体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分析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

[2]李战军,魏志祥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导航[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玉,何小平,胡弢.手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4]莫梅锋,张锦秋.手机沉迷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影响与引导[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5).

[5]余东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也如火如茶的进行着,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发展需求,所以积极探究新的教育模式就比较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原则以及作用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探究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以及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融入,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和新的时代发展相同步的表现,只有充分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引导先进的思想影响高校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理论研究,也是进一步促进教学发展的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其更加合理。首先要将理论说服和实践体验两者得到有效结合的原因得到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以及践行是群众化以及大众化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培养离不开理论的说服,同时也要能够将实践体验得到有效结合,将两者的作用充分发挥[1]。再者要能将多元并存和一元主导得到协调呈现,要积极的通过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带动和引领其他的一些社会价值观,这样学生才能够在思想上得以接受。另外,还要遵循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以及普遍化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能够将高校的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并从根本上决定着文化性质以及发展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并有效将立德树人的理念发展课题得到落实,也是对错误的社会思潮的抵御方法,是对高校育人环境优化的重要途径[2]。通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让学生明确肩负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良好道德风尚能得到有效培育等等。

三、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和优化策略

(一)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分析。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校一些老师的综合知识的缺乏以及专业知识的落后等,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政治老师自身的教学工作量较大,所以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将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的设计。还有一些老师在政治立场上不坚定,政治的敏感性不是很强,以及有的老师在爱岗敬业的精神上不是很强,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不够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升等等[3]。这些影响因素要及时的进行排除,从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环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首先要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队伍建设要能得到加强,不断的对教师队伍整体的责任意识进行强化。这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长期任务,所以要能从多个层面进行实施措施,教师的责任意识要能从几个重要层面进行加强,首先要牢记党和国家的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意识形态的本质要能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坚守政治立场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中央要能保持一致性[4]。再者是要担当对教学质量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传授得以重视,还要能考虑对每个学生的责任等。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堂主渠道的建设要能加强,这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能够主导的作用,要能引导价值的认同,推行知行合一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等。再有就是要能将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高校对人的培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校园文化是重要的途径,不仅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这就需要结合新的发展特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旨,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在这一渠道下加强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第三,在当前的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能充分的利用网络渠道,占领网络媒体新的阵地,这样在教育宣传的形式上也能够丰富化。网络时代高校要能占领网络阵地,从而让其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空间,让网络成为宣传思想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5]。在网络技术的应用下就能够真正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加上当前的一些微博微信的流行,高校也可建立微信公众号,让学生收听微信公众号,这样就能随时随地的发布一些先进的思想政治内容,供学生阅读,这一方法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率上也能得到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树立就有着积极作用,高校在这一方面也要得到充分重视,积极的应对新的教育发展情况。此次主要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以及作用和策略等几个层面进行的研究,希望对实际教学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

[2]杨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01).

[3]金菊.新世纪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8).

[4]何纯芳.现代传媒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

[5]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04).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是把双刃剑,给校园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本文深入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的利与弊,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推广,逐渐被运用到教育中。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慢慢形成独特的校园网络文化。因为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快速传播功能,学生在校园网络中能够查阅到各种各样的资料,其中包括不良信息。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导致对不良信息的抵触能力较低,极其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产生偏差,甚至逐渐误入歧途,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可见,随着网络在校园中的迅速普及,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较大的阻碍。高校应该积极抓住网络的积极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越来越好的发展。从长期的高思想教育实践中来看,本文认为在当前网络文化充斥高校的大背景下,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为了趋利避害,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校园网络的正面作用,以下将列举几方面的途径来实现其教育的创新。

一、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学生通过网络检索能够获得更多的与思想政治学习相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高了思政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校园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是截然不同的,它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因此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

(二)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在网络的便利条件下,学生能够获取的信息可以是来自各个领域、各个民族以及各个文化的。对于这些多元化的信息,不可避免地良莠不齐、真假参半,对于辨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很有可能会受其中负面信息的影响。在这样不良影响下,很多学生便出现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中,这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是极其不利的。对此,作为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思想政治学科,必须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减少甚至是规避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二、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创办者,应该想方设法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推广,已经被广泛使用到教育过程中。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抓住网络这一机遇,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利用网络快速传播、资源共享等特点,建立专门的校园网站,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校园网站中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内容,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在校园网中给学生提供咨询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一旦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网站内得到帮助,切实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思想道德上出现偏差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与调整,实现每个学生健康成长。除此之外,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园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从根源上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逐渐形成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二)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众所周知,互联网具有双面性,不但能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而且可以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由于大学生活课程不紧张,大学生拥有充足的自由时间。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紧张压力巨大的学业中解放出来的,一到学习环境宽松的环境下会无止境的释放自己。因此,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在充沛的课余时间内会沉迷于互联网的世界中,玩玩网络游戏、在线交友、网络兼职等等。学生长期沉迷网络中,导致其不愿再与别人进行接触与交流,将自我封闭在虚拟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导致大学生逐渐丧失了最基础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在学校内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切实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纠正一些不良心理确保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通过创新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虽然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仍然不能形成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必须时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的管理与监督,给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伦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网络虽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仅仅只能成为辅助学生的工具,促使学生意识到网络的危害之处,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使用网络的技巧。第二,高校在校园网络中应该设置信息过滤网,将一些不良信息拦截下来,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真正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在积极向上的网络信息的引导下,大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面,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实现大学生越来越好的发展。

(四)构建起较高政治文化素养的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其在政治文化上的整体素养影响着整个思政教育的成效,因此为了实现其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形成一支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在校园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教师的教学成效,这时候就需要对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其教育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如何正确地使用校园网络来高效地学习。

三、结语

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给高校带来的在思想政治上的挑战,高校一定要用正确的思想政治文化去占据文化阵地,加大对健康的思想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正面作用,使得校园网络成为高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陈怡,王军.校园网络文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1(07).

[2]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2).

[3]许雪冬.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分析[J].商,2012(24).

[4]柏文涌.论网络文化语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11(10).

第五篇:网络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

摘要:

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本文构建了突破3C局限,开拓3I局面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关键词:

网络局限性;3I思政

0引言

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离开网络依托就显得举步维艰。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态、认知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将网络工具的传播特点及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

1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限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了挑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条件、内容、方式的局限日渐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倒逼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条件局限。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点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因素。因为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①当思政教育特定在某个时间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进而影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观念、意识培养。可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

(2)内容局限。

当前高校教育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文化建设仍简单停留在信息发布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信息内容单一、乏善可陈,更新缓慢、传播滞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无界性,给高校网络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互联网英文网站超过80%,西方网络敌对信息的冲击,以及国内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效果,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只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不断从学生、家长、社会、行业吸收新鲜的有用元素,及时分享、适时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3)方式局限。

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对等的,你说我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得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行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网络微平台,有效化解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问题。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础上,紧抓两个把握,原创性地开拓了3I局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2.1紧抓两个把握

(1)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态势。

网络信息传递迅速、获取途径多、信息含量大、交流双向互通全球化、国际化优势明显,自然衍生出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与便捷性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②因此,基于网络微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态势,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会热点,掌握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对整个网络特征的把握,以对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动向,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权,以构建一个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网络思想舆情导向。

网络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宣扬负能量,进行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网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网络的思想舆情导向,全程舆情监控,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做好舆情前瞻预判,把握网络文化教育政治导向,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③

2.2开创3I局面新体系

2.2.1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的局限,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的微观固事微信平台和微固快讯学生事务办理网站开拓云服务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学生日常通知、事务性申请等通过网络微平台执行,实现学生全覆盖、无纸化办公。

(2)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面聊平台,开创性地建立班级云日志,作为学风建设创新举措,让高校思政工作者从云日志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联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2.2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设网络学习微平台小微网校。小微网校秉承私人定制,无微不至的建设理念,将学院专业课重难点梳理成条,绘制专业图谱,汇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视频公开课,托送行业动态等;同时,线下开展工程训练小班,为学生开展定制式引导和服务。

(2)建立微固创新人才库,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经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创新人才库的建立还有助于校友工作的开展。

2.2.3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教育双向通道,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在教育中被动从属地位到主动创造性地位的转变。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扁平化传播的特点,我们拟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对等沟通交流的媒介,此举既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也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导师,了解专业动态。

3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创新体系立足实际,发挥了网络文化育人优势。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导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认真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网络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①朱琪.微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学教育,2013(9):92-93.

②张燕飞.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72-74.

③潘金云.浅谈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第六篇: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新媒体是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基于新媒体的平等对话交流有利于奠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新媒体中的资源共享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条件;新媒体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有助于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共建平台,构建师生间的有效对话模式;资源分享,促进师生主体间的视界融合;积极联动,拓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

关键词:

主体间性;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同的角色关系定位需要制定相应不同的教育输入与输出模式,而有效的平台媒介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桥梁。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定位成为当前各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必要性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及实践中,先后形成了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间性说等多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定位关系。在这四种关系定位中,前三者属于主体性教育,基于主客二分的认识模式,分别致力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互性、动态性,导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资料的角色定位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难以从整体上获得教育主体的完整意义,最后很难充分发挥教育的实效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较之传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通过共享的教育资料进行了解与互动,在交往过程中强调相互的承认与尊重,人格地位平等,遵守相互认可的行为准则,共同组成和谐共鸣的教育统一体。在这种角色定位方式中,教育者成为教育中的引导者,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是主导性主体要素,若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决定要素,是教师主体作用发挥的衡量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其实效性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学生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实践性的实现程度。在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承认与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促进个体主体性的提高和发展;其次作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要实现教育主体的主体人格向主体间人格提升,引导教育主体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自我与他我的关系,不仅强调了教育双方的主体性与平等性,而且协调了教育工作中的交互性和动态性。[1]因此,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更加合理,更好地诠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关系,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实效性。

二、新媒体是实现主体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因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与交流的便捷性,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其强大的开放性、自由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点,与主体间性的定位特征相吻合,可有效促进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1.基于新媒体的平等对话交流有利于奠定主体间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由于新媒体环境的虚拟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性别、年龄、职业等层次差异,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的身份被淡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增强,形成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了解,彼此承认,遵守相互认可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倾听、理解的过程中,敞开心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中体现的一种本质关系,[2]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被赋予了主体性,具有人格上的平等,而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平等的体验方式恰好符合主体间性中互动与统一的关系定位,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奠定了基础。

2.新媒体中的资源共享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

供了条件。主体间性的本质关系中的另一层面即是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数主体,将教育资料与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连接。开放的新媒体环境为人们展示了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资源在为人们提供精神食粮和行为指南的同时,也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被更新和完善。面对这种共同的信息资源,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选择符合自身接受能力的信息获取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精神世界完善知识框架,缩小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差距;另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在同一共享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共同提高,这也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3.新媒体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有助于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互动性强的特征,通过线上线下的交互影响和感染带动,可以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往的实践过程,从而消解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状态,走向共生与共存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于传统占有式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克服了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性,尤其对学生的个体生活世界和自然本能状态进行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有利于增强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环境下实现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1.共建平台,构建师生间有效对话模式。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模式的改变,即强调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唯此师生双方才能彼此敞开心扉、彼此接纳、自由地互动交流,才能切实地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树立主体间性教育的理念,利用新媒体创办公众号、主题论坛、网上会客室、心理咨询间等互动交流平台,积极营造自由表达的氛围,鼓励学生的真诚表达和合理质询,充分取得学生的信任,构建有效的对话教育。新媒体为学生勇敢坦然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只有在良性互动中,学生才能真正接受教师的影响,也才能真正形成思想教育的螺旋上升式进步。另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创设虚拟交往情景,通过角色转换、实践锻炼、游戏体验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产生由衷的情感。[3]这种体验式教育模式,不仅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而且遵循了学生智、情、意、行的发展规律,可以使学生在各种体验中获得更多更好的领悟、成长,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资源分享,促进师生主体间的视界融合。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讲座报告、活动组织等形式和学生交流、分享、传播思想,而在正常的学习活动以外缺乏足够的沟通交往,双方无法获得充分全面的展示和对彼此的了解,导致深入交流受阻。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有可能偏向某种狭隘的领域,导致教师的视界和学生的视界出现偏差、思想产生隔阂、后续教育的定位不准等情况,难以达到预期教育目标。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的海量性、开放性、自由性、多选择性让个体的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通过师生信息资源的共享,平等对话平台的搭建,利用QQ、微博、微信的转发分享等,可以使双方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加趋同,视界日益靠近,慢慢形成视界融合,从而达到思想的相融与共识。同时,新媒体的动态发布让教师能更加及时地获取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学生也能了解到教师日常生活的状态,微博和朋友圈的点赞分享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又一有效形式,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潜移默化地完善和发展。这种信息分享的过程是视界相互交融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主体间性交互的过程,能够推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3.积极联动,拓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途径。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从注重思想传授向注重实践教育的转化,强调实践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新媒体丰富的资源则有助于拓展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高校应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思想理论热点调研等都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将学生关注的新闻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课堂进行研讨,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组织发动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学习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认知和探索的过程中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最终在行的过程中达到知的升华。在社会实践中,师生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进行互动研讨和状态分享,扩大实践活动的影响,从而获得更广泛的教育效果;活动结束后还可引导参与者针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回顾讨论,提高学生的政治兴趣、理论学习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在知与行之间真正形成双向转换。

参考文献:

[1]闫艳.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及其确立的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0).

[2]鲁俊海,闫瑜.论主体间性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的发挥[J].湖南社会科学,2012,(4).

[3]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政治视频

都七中小升初: 1×2×3......×99×100的积的末尾0的个数问题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二上《我就是我-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蔡佩华

小升初须知part2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四单元第1课《生活中的你我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傅薇红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第三单元第2课《退一步海阔天空》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胡赛君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浙江王飞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_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_创新改变生活(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T477723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做负责的人》甘肃雷婷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张燕飞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考(6篇)"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