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6日,我到洛阳参加了高二年级新课程的跟进培训。会议上,北京的教育教学专家梁侠老师做了精彩的演讲;洛阳第二实验高中的特级政治教师王东老师上了一节高质量的示范课,与会老师积极研讨;邓州市的教研员康全召老师做了“问题教学法”课堂模式的研究发言,引起了与会老师的很大兴趣;聂翔老师做了文化生活的课标解读;张菊秀老师做了<生活与哲学>的课标解读。短短的两天时间,紧凑的议程安排,伴随着一个个老师精彩的发言,我感觉收获良多。
一、 关于课标解读的体会。
课标是教学的最基本依据,课标解读关系着授课的难易度、重难点,关系着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关系着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评价标准。所以,对于高中教学而言,解读课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联系到我们的教学生活,学校对于课标解读工作严格要求,老师们也都认真对待,应该说我们在课标解读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教学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次听了两位老师关于课标解读的演讲,我认识到以后要继续努力做好这项工作。
二、 关于课型模式的体会。
古人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那么今天探索教学模式的意义何在?通过学习,我认为教学模式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却不是一个要求老师循规蹈矩的框框,它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切不可拘泥于模式缩手缩脚。相反,更应该展示老师的个性风采。其实我们看到,那些优秀的课堂,形在模式中而意在模式外,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很好地体验,真的是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好期望自己的每节课都让自己和学生有所收获而得意洋洋。
三、 关于“老教师”。
不是第一次听北京来的教育教学专家梁侠老师的讲座了。瘦小的她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热情?每次见到她,这个问题便会不由自主地浮上脑海。她所描述的课堂很令人神往,她对师生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她的知识相当渊博,她的敬业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看到她,我便告诉自己要做一个象她那样的老师。我该努力朝着梁老师的方向前进。
------------------------------
我任教哲学这一学期以来,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反应出如下几种表现:1.哲学课好学好听,但过后做题时就是一片茫然;2.哲学课自我感觉学得不错,但在做题时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解题;3.在做哲学题的选择题时,觉得至少有两个或三个选项好像都有点类似,不知道倒底该选哪一个,结果选了一个自认为很对的却不对;4.在解答主观题时读了题之后大脑中是一片茫茫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哲理来解答,不晓得怎么来把相应的原理找出来。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经过反复地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要学生熟悉课本。万丈高楼从地起,课本是基础,不熟悉课本一切都是空谈。课本的熟悉也有一个量化标准:能够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归纳成知识点,能有条理地把该课时的知识梳理出来。最低的要达到能够说出一条哲学原理,而后面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也能写出来;其次是能懂得该哲理的寓意,结合书上的例子弄懂该哲理,为何会得出该方法论;最高要求要达到不但能弄懂哲理的寓意,为什么会得出该方法论,而且还要能做到举一返三,由书上的材料得到启发,这种哲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并能列举出相应的例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只讲不练是不行的。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这也应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做的题一定要精讲,通过评讲练习题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即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用于实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过手练习。否则就会陷入纸上谈兵,不懂得运用,学生的运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一定要注重练习,做到讲练结合,这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教学生看书与做题这两方面来谈我的心得,怎样指导学生怎样看书与解题。
一:如何指导学生看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如何看书:说到看书,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反应是他都把书看了几遍了,你问他某个知识点,他能很熟练地说出来,但一落实到做题考该知识点时他就不知所云了,说读书就是简单地看,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只要会查字典的人都会看书识字,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书,看了书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题,能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 -----基本结论------基本运用。就是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而且是学行熟悉的,再对基本结论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也就是先举大量的事实来引出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懂得,理解了再来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以及怎样运用。这就是哲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其中的大体框架就是:事实作引子,引出结论,再分析,再论证,再讲如何运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性材料,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是一个结论以及如何运用罢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学生看书大部份人是把书浏览一遍了事,或者是浏览几遍,就算把书看了,没去多想过;而有很多人看书是看到看到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从而导致学生的感觉是时间花了不少,就是没效果。而老师则认为给了时间给学生看书就对了,你自己不专心看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缺乏自觉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应加强监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书,学生是想看书,想学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会导致以上的各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要求学生看书的时候,一边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一边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在要求学生看书前先把该课时的主体内容讲一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课时再详细阐述该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生动的学生易懂的事例,再接合书上相应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书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关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问题了,要把该知识点扩散开来,让学生知道与材料类似的事例都属于该知识点,能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看书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懂得看书,如何看书,而不致于浪费时间。
(二).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考概念的背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考概念。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个“客观实在”,而且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 “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那么总括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
(三).能够把相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比如“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弄懂了物质概念之后,要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能够在做题与实践的现实中区分出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
(四).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达到通过学习一些概念得出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然后来改造世界,那么我们学了相应的理论,就应得出与之相应的改造世界的办法即方法论(当然这一步是高要求,也只能是在复习时才能这样要求成绩好的,让其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学习,而不再是一般的死记硬背了)。如通过学习物质与意识概念,就应知道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客观的,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而我们就是要改造这个物质世界,而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行动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来指挥的也就是通过意识来指导我们的物质性的活动,即意识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使之发生具体的物质的形变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有歪曲与正确之分,歪曲的意识指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已有很多的历史事实为证,那么与之相反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且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事实也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要发生变化,以此为基本理论,我们学了第一课就应树立一种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而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从实际出发。
(五).要求学生重视书上理论的相关的材料,学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能做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对于相关理论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个归类,归纳出类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就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哲学原理。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与关系,今后我们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实让某人或某一机构(或政党)得出了某种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得到了某种结果。我们就应首先想到:某一事实就是物质;而某种认识则是意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再来看这种“某种结果”如果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则是成功的,说明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与之相反则说明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与之相应就应得出我们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使主观符合客观。
(五).要求学生重视书上理论的相关的材料,学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能做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对于相关理论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个归类,归纳出类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就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哲学原理。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与关系,今后我们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实让某人或某一机构(或政党)得出了某种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得到了某种结果。我们就应首先想到:某一事实就是物质;而某种认识则是意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再来看这种“某种结果”如果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则是成功的,说明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与之相反则说明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与之相应就应得出我们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如何指导学生做题以期达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解题“一个平庸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教师则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解题时,我将之改成是“庸师告诉学生答案,良师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将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教会或不会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结果,则是不负责或无能的体现。我们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题时,要尽力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做题,要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讲解一个题之后,能在今后遇到类似题时能自己想法去解,而不会感到为难,这就讲究一个方法问题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细述如下:政治试题分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型,客观题是保持中等型的,而主观题则是拉差距的。而客观题又是最易得分的但同是也是最易失分的一类题,主观题则是综合能力的检测,所以政治要想得高分,客观题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因为客观题得分易,你易别人也易,所以要尽量得高分才行,而主观题则是体现能力型的,得分不易,但也更能体现出差距,体现能力,一般人是不易得高分的,基本上就是得个平均分,所以首先要把客观题做好,尽量得高分。但主观题也不可轻视,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尽量与别人体现出差距,因为高考就是一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选拔性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最高分,不让学生在做题时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呢?下面我从如何解客观题与主观题两个大的版块来讲解。
(一)如何解客观题。客观题因为量多,所以大部分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检测,还有的就是一些能力的考查,比例不大。所以首先必须熟悉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方法,否则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客观题的种类繁多,我仅归纳为以下几类介绍相应的方法如下,还有不足之处另待高明指点是幸!第一步是认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要认真研读题干,把握好题干的主体意思,同时不放弃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有的题前面写了一长串的语句,让你读得都已有点不耐烦了,结果最后来一句“请选出与上述意思‘不符’的选项”等类似的语句,结果有的人没耐心看下去,自以为已读懂了,就很轻易地选出了答案;有的选项是要求选联系或区别项,那么就要注意区分联系与区别之间的差异之所在了;有的试题是要求选相同或区别项,这就要求注意区分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有的题是只要求根据一些关键词句就可直接选出答案的如有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选择区分判别标准,要求学生常握,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矛盾主次方面与主次矛盾这两个原理的选择中,只要出现有“重点”,“关键”等这类词时,就直接选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如出现关于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利弊得失关于性质等方面的,就应选矛盾主次方面。还有与之相应的一些成语,歇后语,俗语也要求能记得并能很好地与之相对应。第二步才谈得上分类来解题。1.基础知识如概念的检测:如一道关于物质意识概念的考查题如下:以下选项都属于意识范畴的是()A.石头,书B.人大脑 C.心得体会命令D.心想法解法:根据我们所学的物质与意识的概念,我们应对物质与意识有一个明显的区分方法就是:凡是要经过大脑(心理)活动后才能出现的东西就是意识范畴否则就是物质。本题不明考概念的背诵,但更胜于简单的背,而且还考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解析:A选项中的“石头”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或心理活动就客观地存在着的,这不容置疑地是物质;“书”容易让人误解成是书的内容是要经过人的大脑,而这儿则只仅仅是说“书”的这种客观形式,而不是说内容,这种形式应是客观的,是物质;B选项中的“人”属物质,能理解,“大脑”则易被人误解为大脑活动,这儿仅仅只代表大脑这种物质的器官而已,应属物质;而C选项中的“心得体会”与“命令”则都是要经过大脑活动才会产生的,而不可能不经过人脑活动就客观存在了,所以应是所要求的答案;D选项中的“想法”属于意识,而“心”则仅仅是指这种物质器官,容易让人误解。这要求细心。2.常识性试题。有的试题的选项中,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同学自己博闻强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有一道题列举一大段材料,说我国航天事业在全球不断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仍在按计划进行,这就是说明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失败与成功可相互转化,而其中有一个选项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超过了美国”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3.比较型归纳型试题。要求学生弄懂所要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来,这需要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熟悉。比如规律与规则二者之间的比较,就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董得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主观的,规律不可改,规则就可改,是人为的,规则必须符合规则。4.理解型试题。要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能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理解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能把握好题干的侧重点之所在。如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其表面有一层“蜡晶体”使其它物质离子不能附着。问题是:荷叶的“蜡晶体”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说明什么。这就要求弄清问题的侧重点之所在了,问的是荷叶的蜡晶体“使”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使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了,我们就应想到蜡晶体是荷叶自身具有的,是内部的,属内因,而淤泥是外在的,是外因,而问的是内因使怎么样,就应想到是内因的决定作用。
(二)如何解主观题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出能力的一道题,也是拉开差距的一道题,所以主观题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力做好,而有很多同学却认为只要做好客观题就行了,主观题大部分是做不来的,不如不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客观题是大部份人都会做的题,结果只做选择题的就只能得个平均分,而做主观题做的好的人则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之所在。很多人想做主观题,但就是在看了题之后找不到从哪儿下手,读了一篇材料之后不知所云,导致不敢做,想做而不能做,做了却得不到分,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就来个干脆不做了。为此,我们须想法子让学生想做,敢做,能做,且能做好。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谈谈如何才能把主观题做好尽可能地让学生得高分。1.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用我前面所介绍的看书方法把书看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读材料,归纳出材料的主体意思,把材料与课本上相关的原理的材料相联系,看与哪类的原理的材料相同或相似,就用哪一类的原理。在答题时又须注意指点学生:要按步骤来答,基本步骤应是先把材料所体现的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接着就是方法论,然后就是用所用的原理来分析材料,再接着就是上升到我们的认识,即我们该对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以下面一题为例来说明: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请接合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分析:对这道题,我们学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之后,只要一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条件性反射地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这道题就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解。解答如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材料的观点认识到了外因的重要作用,但又过份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内因,但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接合的观点。2.有的题是问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并结合材料说明,这就要求学生能首先学会看材料,从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上看出一些哲学原理,同时又能通读理解材料,归纳出一些整体的哲意。并能从材料中引用相关的语句来佐证。如以下题为例: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作,即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成规模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朱光耀认为,发达国家人才外流这一现象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则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说明。
解析:这段材料中有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新的机遇”之类,我们一看到“新阶级”这个词就应当想到我们所学的矛盾特殊性原理中的“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就应想到矛盾特殊性原理;一看到“机遇”一词我们就应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这些都是一些特殊的词句,我们读材料时要能把它找出来。解答如下: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事物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特点不一样。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特点由以前的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变成流出。这下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自己的自力更生,但国外人才这些外部条件的利用却能对其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外因的作用,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3.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哲学题不要求要用多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只要能把所要求的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就行,即使枯燥一点也无所谓!把所要求说明的问题目说清就行。以上就是我仅就在学习哲学时在看书,做题两方面的方法略谈一二,只能说是一管之见,其中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望能得到大方之家的指教是幸!
2014年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试题
人教版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试题
2014年人教版初三政治暑假作业试题
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试题2014
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答案
针对九年级下册政治暑假作业精选
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2014人教版
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
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答案参考
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2014
初三下册政治暑假作业试题
第二学期九年级政治暑期家庭作业精选
2014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人教版)
2015年版政治下册暑期作业
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2014年
(苏教版有答案)2015九年级下册政治暑假作业
九年级下册政治暑假作业(湘教版)
2014年初三政治暑假作业试题
关于九年级下册政治暑假作业练习
初中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试题2014
9年级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2014
23014人教版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
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2014
第二学期初三年级下册政治暑期作业精选
2014年初三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
初三下册政治暑假作业测试题
初三下册政治暑假作业试题精选
初三年级政治暑假作业试题2014
初中三年级下册政治暑期练习题精编
2015年版九年级政治暑假作业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