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是经济常识的重要内容,掌握经济常识中的经济运算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生活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计算题也是每年高考必考的题型。笔者尝试对其中两种题型简要分析如下。
一、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计算题类型。
1.理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成正比例关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之间成反比例关系。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原来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N倍,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原来价值量的1/N。反之,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到原来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1/N倍,那么该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原来价值量的N倍。
2.例题:(1)(北京卷)2006年,某商品价值为1元。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其它条件不变,该商品的价值是( B )
A.0.75元 B.0.80元 C.0.85元 D.1.25元
解析:从题中可以看出,假设2006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007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5%,就是1+25%=5/4,是2006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5/4倍。根据理论可以得出该商品的价值量是原来的4/5,就是1×4/5=0.80元。因此,2007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0.80元。所以选B。
(2)(09全国Ⅱ24)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C )
A.720万元,6元 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 D.600万元,6元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理解2009年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属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因此仍然是600万元。我们假设2008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009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2009年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是1+20%=6/5,是2008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6/5倍。根据理论得出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原来的5/6,就是6×5/6=5元。因此,2009年该商品的价值量为5元。所以选C。
二、关于纸币发行引起的升值或贬值计算题类型的分析。
1.理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依据实际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依据,不能过多,也不可过少,发行过多则可能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发行量过少则可能会引起纸币升值,物价下跌,导致通货紧缩。无论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长期下去都会引起经济的混乱,人们生活水平下降,都是不利的。商品的价格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例关系,货币的价值越大,则说明其购买力越高,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也就越低;货币的价值越小,则它的购买力越小,体现在商品的价格上也就越高。
(1)货币贬值的情形:设货币贬值前的币值为,货币贬值前的商品价格为
,货币贬值了多少设为N%,则货币贬值后的币值为
=
*(1-N%),货币贬值后的商品价格为
,则关系式表达为
。其中给定任意三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2)货币升值的情形:设货币升值前的币值为,货币升值前的商品价格为
,货币升值了多少设为N%,则货币升值后的币值为
=
*(1+N%),货币贬值后的商品价格为
,则关系式表达为
。其中给定任意三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未知数。
2.例题:(1)(2008全国Ⅰ25题)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B )
A.12元 B.12.5元 C.18元 D.18.75元
解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币值的大小与商品价格的高低成反比。
计算此题分两步:首先,求出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假设2007年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为1,2008年提高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50%,即1+50%=3/2,是2007年的3/2倍,所以2008年1单位的M商品的价值量为2007年的2/3倍,既15×2/3=10元。
第二步,本题为货币贬值的问题,根据理论(1)货币贬值的情形:设货币贬值前的币值为,货币贬值前的商品价格为
=10元,货币贬值了多少设为N%=20%,则货币贬值后的币值为
=
*(1-20%),货币贬值后的商品价格为
,则关系式表达为
,已知
,
=
*(1-20%),
=10元,代入则可直接求出
=12.5元,答案选B.
(2)(2005全国卷3)25. 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10人民币元。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买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 D )
A. 多支付人民币0.5元 B. 少支付人民币0.5元
C. 少支付人民币2.5元 D. 多支付人民币2.5元
解析:本题涉及到两个知识点,一是汇率问题,二是货币升值问题,解答此题分两步,首先将欧元转化为人民币1欧元=10人民币元,则标价为5欧元的商品的价格表示为人民币就是5*10=50元人民币。
第二步,根据理论(2)、货币升值的情形:设货币升值前的币值为,货币升值前的商品价格为
=50元人民币,货币升值了多少设为N%=5%,则货币升值后的币值为
=
*(1+5%),货币升值后的商品价格为
,则关系式表达为
,已知
,
=
*(1+5%),
=50元人民币,代入则可直接求出
=52.5元人民币,52.5-50=2.5元人民币。所以选D正确。
时政热点:公务员合理增资需“快马加鞭”
时政热点:以国学教育官员不仅为反腐
时政热点:央企反腐有赖巡视全覆盖
时政热点:彰显法治政府的胸襟和自信
时政热点:“城市看海”与政绩观
时政热点:破解改革“痛点”需干部打通“任督二脉”
时政热点:官员“跑路”是“官商不分”惹的祸
时政热点:“运作”项目的官员,是“权力掮客”吗
时政热点:“三严三实”的标准本身就很实
时政热点:官员“雷语”频出根源在理想信念缺失
时政热点:对“钓鱼执法”应立法喝止
时政热点:官员收取运作费处于两难境地
时政热点:治理奇葩证明勿忘治理其生成机制
时政热点:建构责任导向 治理“为官不为”
时政热点:破解异地办证难,增益改革获得感
时政热点:官员“弃政从商”应规避反向“政商勾结”
时政热点:看守所里的索贿不能止于个案追责
时政热点:科级干部借债14亿,凭什么就那么轻松?
时政热点:国务院请网友参与文件清理一举多赢
时政热点:局长的“打击报复”让谁“很受伤”?
时政热点:预防“节日腐败”还需猛药医
时政热点:“领导安排受贿”未免太矫情
时政热点:用“三严三实”拉紧领导干部的底线
时政热点:“给领导记一笔”别成了“被领导记一笔”
时政热点:政府摊派买土鸡的办法靠谱吗?
时政热点:领导正常履职莫用“亲自”修饰
时政热点:公务员热下降和反腐没半毛钱关系
时政热点:留守儿童之死与政府承诺之轻
时政热点:清理“红顶中介”关键在管住权力
时政热点:公考弃考权,政府当尊重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