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逆力:从生活理解到科学测量
1.抗逆力研究的缘起
抗逆力,被认为是抗逆境和挫折的能力,作为一个生活用语,已经使用了很久了,具体抗逆力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却并不太清楚。
抗逆力被纳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大约始于40年前,诺曼加梅齐(No rmanGarmezv)是这一研究的先驱者。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1]
比较有影响的是Anthony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调查发现:某些来自父母精神异常家庭的儿童,虽然长期处于严重的社会心理逆境中,却能发展出健康的情绪和高度的能力,于是他把这些儿童称为适应良好的儿童。[2]
后续的研究者认为,有某些变量调节了高危环境与预期的适应不良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致力于寻找那些成功应对的个体身上存在的保护因子或抗压力。心理学界后来将这些变量、保护因子和抗压力统称为抗逆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抗逆力研究逐渐增多,目前抗逆力是国际上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
2.抗逆力由多种因素组成
如同很多心理学名词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抗逆力不仅提法不一,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对抗逆力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如:抗逆力是个体对生活中发生的变化、需要以及逆境进行调整和适应的能力(JoSeph1994);抗逆力是一种能使个体从困难、挫折和不幸中很快恢复和调整过来的能力(Masten1994);抗逆力是一种有适应能力、对抗压力的个人特质,纵使面对不幸的生活经验,个体也能够克服并且得到成长(Markstrom2000);抗逆力是当个人处于不利的情况下有迅速复原或成功地适应的能力(Norman2000);抗逆力是一种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串的挑战,仍能实际地作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Noam1999);[3]抗逆力是在明显逆境情况下的一种积极适应的动态过程(Luthar 2000);[4]抗逆力是一类现象,这些现象的特点是面对严重的威胁,个体的适应与发展仍然良好(Masten2001)。[5]
这些对抗逆力的界定有的是将抗逆力作为个体品质,有的是将抗逆力作为一种适应过程,有的将抗逆力作为一种适应结果。也有很多研究将抗逆力看成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集合体。如美国心理协会指出,抗逆力包含多种因素:它是一种关系──在家人与其他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创造爱和信任,能规范角色,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从而增强个体的抗逆力;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并着力去实现;一种态度──积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一种技能 ──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一种力量──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6]
3.抗逆力可以测量
正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智力测验的结果一样,抗逆力由于由多种因素组成,各自表述不一致,所以心理学家就致力于对抗逆力评估的研究,让测量的结果能够成为衡量一个人抗逆力水平高低的标准。美国加州健康儿童调查表是在抗逆力测量中被公认为比较好的抗逆力评估量表。[7]加州抗逆力测验将抗逆力分成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两个部分。内外保护性因子得分越高,抗逆力也越高。
外在保护因子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同伴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还包括:(1)关心的环境,指至少有一位成人了解关心并支持他。(2)积极的期望,指有人经常与个体交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其将来会取得成功。(3)有意义的参与机会,指个体能够参加一些活动,并有机会承担责任、作出贡献。
内在保护因子包括:(1)社会胜任力,指有效地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表示关心、回应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包含三个子维度: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感的能力,以及问题解决的能力。(2)自尊和自主性,指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其下包含两个子维度:自我效能感(自信心)和自知力。(3)目标感和有意义的感觉,指相信自己的生活既是与他人一致又是独特而有意义的。
2008年,笔者主持的上海抗逆力研究课题组根据美国加州健康儿童调查表,在征求了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区县心理教研员和中小学班主任的意见后,对题目进行了修改、项目分析、施测和正式测试。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市366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抗逆力的测量,结果表明:[8]上海市中小学生多数具有中等以上的抗逆力,处于抗逆力低分段的仅占1.5%,中等程度的占39.2%,高抗逆力的为54.9%。这一结果表明,我们除了要特别关心低抗逆力学生的危机干预问题之外,提高中等程度学生的抗逆力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二、案例分析:他们的抗逆力如何
案例1:离异的孩子抗逆力一定低吗?*
云出身于一个背景复杂的家庭,5岁时,他的父母离异,然后各自组建了新家庭,又各自有了孩子。云虽然判给父亲,但是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云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那是一个大家庭,从懂事起,云就觉得爷爷家好像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的。目前云是上海某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是学校心理社团的中坚力量,同时又是学生会团委的干部。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让她完成任务,她从未厚此薄彼过,相反会把每一个部门每一件事情都做得非常到位。不仅老师们都喜欢她,更难得的是她在同伴中口碑也非常不错。云是一个抗逆力很好的学生,他的抗逆力从何而来呢?
分析1:爷爷的疼爱、亲友的关心替代了父母成为重要的家庭保护性因子。云的爷爷非常疼爱她,有一次,因为妈妈为了分房子要把云的户口迁走,爷爷还让妈妈写保证书,保证事后一定要让云的户口再迁回爷爷处。这件事情让云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她说:虽然没有妈妈在身边,但我有爱我的爷爷。除了爷爷,云还有很关心她的四姑姑和姑父,这对没有孩子的夫妇经常会把云带到自己家去,陪她去公园玩、逛街。尤其是姑父,更是经常用话语鼓励云,并时常做拿手菜让云品尝。云不无满足地说:当我们三个出去逛街时,别人准认为他们是我的父母。
分析2:邻居的关心提供了社区保护性的因子。云还有两个中年女邻居,都对她非常关照。如果心情不好受到委屈时,云经常会独自去两个邻居家玩,而她们每次都以朋友的身份安慰、劝解云,甚至为云出主意。云说:她们给我很多安慰和支持!
分析3:用一些自己的方法解决情绪问题,起到了内部保护因子的作用。由于身处一个大家庭,小小的她为讨周围人的喜欢,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行事。正由于从小得不到父母的保护或者安慰,云已经习惯用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疗伤,比如一个人哭,跑到花园里去跟同在一个城市里却难得见上一面的妈妈说说话,时间久了,即使碰到不开心的事情,她马上就会联系到以前类似的状况,并暗示自己:没关系,会好起来的。
分析4:能对他人表示关心,具有同理心,这也是抗逆力水平高的表现。父母的离异并没有让云停留在自怨自艾的阶段,而是发展出将心比心的同理能力,她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谅他人。当别人难过时,她也会尝试把过去自我安慰的方法教给同伴,而这套经验对于在缺乏父母宠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受用。
分析5:有明确的对未来的方向与期许,有强烈的自我价值感,这为云提供了积极构建自我的力量。云要到一个动漫广告公司去实习,实习工资为每月1500元,云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她说:同学们和我很要好,我长大了,也快工作了,这些都让我很开心,至少比以前的我更有力量了呀!云有着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生命意义的积极态度。
案例2:贫穷的孩子抗逆力一定低吗?
《天堂的孩子》是一部伊朗电影,说的是9岁的阿里不慎把妹妹莎拉的一双鞋给弄丢了.对于孩子和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这可是一件很严重的事。为了避免父母发现和责备。兄妹俩达成了一项协议:每天早晨莎拉先穿着阿里的球鞋去上课,放学后跑回来与阿里换鞋,再让哥哥赶去上学(伊朗男女生不在同一时间上课)。于是在接力赛般的一跑再跑中便衍生出许多故事,虽然细小,却清晰地折射出人生百态和生命中酸甜苦辣的滋味。阿里虽然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天的日子又在飞奔、换鞋、迟到、挨骂、忍辱、哭泣中度过,但是从阿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阿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热爱、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贫困的孩子阿里也是一个高抗逆力的孩子。
分析1:阿里的父母和邻居、老师为阿里的生活提供了外在的保护,这不是金钱的关心,而是用他们的善良和诚信培养孩子分担家庭的责任。阿里和莎拉的父母亲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真诚坦然、质朴谦和;生活再不宽裕,母亲仍会常常接济邻近的贫苦人家;父亲所得再微薄,也不会利用机会盗用所经手的公家之物。有一个情节是:莎拉为爸爸沏了一杯茶,但没有放糖。因为家里已经没有糖了。虽然在爸爸面前的糖块白花花的堆得像座小山似的,可是他宁可喝没有放糖的茶,也不愿占清真寺的丝毫便宜。还有一个情节是描写老师的:清晨,莎拉拖着哥哥不合脚的又大又旧又丑的球鞋去上学了。体育课上,大家全都排成一排,每个人脚上穿着各式各样的小鞋子映入莎拉的眼帘:红的、粉的、白的、紫的再低头看看自己的,不免自惭形秽起来。这个时候,莎拉觉得委屈极了。突然,一个同学在跳远的时候脚下一滑跌了一跤,在大家的惊呼声中,老师再三强调上体育课要穿运动鞋,这使莎拉又高兴了起来严厉又不失温情的父亲、善良的母亲、和睦的邻居、爱护学生的老师,这些都提供了阿里高抗逆力的外在保护性因素。
分析2:能关心他人,具有同理心,是构成抗逆力非常重要的因素。阿里尽管贫困,但具有理解同样贫困的人的能力。一天,莎拉意外地发现自己的鞋子被穿在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一再确认后终于拉着阿里跟踪小女孩回家,却赫然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一个盲人,而他们家也异常穷困,阿里和莎拉不忍心再打扰他们,就此与即将找回的鞋子擦肩而过。
分析3:阿里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抗逆力很重要的内在能力。在清真寺的礼拜集会上,别人送给阿里爸爸一套园丁用具,并告诉他可以去市北的住宅区碰碰运气,如果能得到一份临时的修整花园的工作,就会有一笔额外的收入贴补家用。骑着自行车的爸爸和坐在自行车横梁上的阿里来到一个高级住宅区,爸爸摁响了一户人家的门铃,笨嘴拙舌、说话结结巴巴而遭到了主人的怀疑,只好赶紧带着阿里一溜烟跑掉了。他们摁响了一家又一家,最后还是阿里勇敢地代替父亲说明了来意,为爸爸找到了一家修整花园的活。
分析4:宁静与自己相守,给自己沉默的时间,不急着采取行动,这也是一种增加内在抗逆力的力量。地区学校组织长跑比赛,季军奖品是一双运动鞋,但阿里跑了一个冠军,没能将新鞋子带回来。阿里把已经跑烂的球鞋脱下来,轻轻地脱掉了袜子,把磨出血泡的双脚泡在水池里。被阳光晒暖的水簇拥着阿里受伤的双脚,清澈的池水里,五颜六色的小金鱼纷纷游过来,亲吻着这双受伤的脚丫。宁静的下午,没有纷扰,没有叹息,只有一池水,一群鱼,和阿里自己。人生失落时,宁静地与自己相守,与大自然亲近,内在的力量会得到生长,也有了重新出发的能量。
案例3:过度保护下低抗逆力的青少年
尼特(NEET)[9]一词是英语Not in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的缩写,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也不参加职业培训的青少年。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类似的群体存在。在美国他们被称为归巢小孩(BoomerangKids),在日本、台湾叫作尼特(NEET)族,在香港称为隐蔽青年,而在中国大陆则称为啃老族。尼特族是长不大,也即长大不成人的一族,他们怕与社会接触,只是呆在家里,逃避社会和读书、就业,是低抗逆力的青少年群体。
分析1:家庭的过分保护不是提供高的期待及有意义的参与,而是让孩子失去外在的成长动力和力量。尼特族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尼特族的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往往养身胜过养心。主要表现为父母关注子女身体是否高大健壮等生理性指标,而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却少有关心;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感的培养,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依附心理,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尼特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的。正如一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的那样:我们这一代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他们只是让我们拼命地读书,殊不知忽视了我们的自理能力。课本只交给我们知识,并没有教我们怎么生活。这些城市里生长的孩子,他们的命运,在家由父母操纵,在学校由教师掌握。才艺班、补习班、做不完的作业,占据了他们全部的时间,正如这位小学生写的:如果终日只是埋在书山题海之中的话,即使成绩再好,以后到了社会也将一事无成,成为一个 啃老族罢了。
分析2:学校及社会的环境也让他们缺乏外在保护性因素。我们的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扩大了学生间的差异。在学校里,有学习意识或缺乏学习意识、能持续努力或放弃努力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而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同样以失败者的心态来到社会,很多青少年感到失落,产生了即便努力也找不到好工作等消极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感到自己已经被社会所抛弃,以至于丧失自信而放弃再做任何努力。
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年轻人的就业环境开始恶化,特别是大中城市年轻就业者受到精英阶层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双重挤压。求职难度的增高,使许多学生感到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年轻人踏入社会的动机。另一方面,即便是找到了工作以后也会发现实际工作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很远,一旦失败就很难再有勇气面对挑战了,以至于产生了无法工作的想法。
分析3:缺乏沟通能力、缺乏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缺乏自信心是尼特族内在保护性因素低下的实质,直接导致他们的低抗逆力。很多尼特族青少年是在蛋壳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沉湎于看电视、玩电脑,或到哪儿都戴着耳机听音乐、听复读机,因而终日处于一种封闭式的现代视听享受之中,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由于长时间地处于一个狭小的天地(蛋壳)里,不能与父母、同伴友好相处,因此,影响了正常的人际沟通。这样的孩子,其沟通能力、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更谈不上具有切实的目标和关心他人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其自信心是很低的,抗逆力也必然极其脆弱。
三、抗逆力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1.抗逆力是青少年应有的应对挫折的能力
抗逆力不是天才独有的特质,也不像某种心理高峰体验那样可望而不可及,每个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抗逆力潜能,抗逆力是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潜力。人在平安顺利的时候抗逆力得不到激发,以一种潜伏的状态存在着。当危机和困难袭来的时候,危险性因素自然会受到个体内外保护性因素的阻抗,抗逆力被激活,进发出巨大的力量,帮助个体面对危难、聚集力量、渡过难关。每个人都有抗逆力,有时被唤醒,有时被埋没,挫折是帮助个体唤醒抗逆力、展示潜能的刺激,而个体抗逆力水平是其有效应对的潜在能力。
2.抗逆力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抗逆力从积极的视角挖掘当事人的外在和内在保护性因素,提升青少年的内在潜能,不再单纯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更加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对青少年抗逆力进行研究和培养的终极目标是探索青少年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让逆境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青少年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3.提高青少年外部的保护性因子和内部保护性因子,是提高青少年抗逆力的切实途径
抗逆力的个体因素虽然有先天生理的基础,但主要是后天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人的抗逆力。因此,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去挖掘青少年外部和内部保护性因子,这是提高青少年抗逆力的切实途径。
粤教版初一上册政治期中要点复习:男生与女生
中考政治考点: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中考政治考点: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中考政治考点:公民积极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力
中考政治考点: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
中考政治考点: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七年级上册政治第2课期中复习要点:《调控情绪》
《师爱助我成长》知识点:初一上册政治期中考试
中考政治考点: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中考政治考点:艰苦创业,与时具进
中考政治考点:我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中考政治考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考政治考点:人口现状的特点
中考政治考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中考政治考点:推进“一国两制”实践
中考政治考点: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中考政治考点:大力弘扬奥运精神
中考政治考点:当今时代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考政治考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中考政治考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中考政治考点: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中考政治考点:如何做负责任的公民
中考政治考点:我们的共同理想
鲁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政治第5课期中考复习:友情伴我同行
中考政治考点:为什么要科技创新
中考政治考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中考政治考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中考政治考点: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考政治考点:共同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中考政治考点:国家安全的内容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