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在实际的品德教学中,究竟该如何体现并实现这一理念呢?真正的以生为本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分析学情,在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就品德教学中如何针对学情来引导教学做尝试性的讨论,以期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与探究。
一、针对学生行为现状,提升道德教育点
学生行为往往是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而行为习惯的养成却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现状,创设实际生活情境,采用照片、录像等多种媒体形式来重现生活现状,也可采用模拟生活场景来重现,继而通过活动来体验与感悟。
案例一:在冲突情境中增强思辩
在执教浙教版六年级上册《珍惜劳动成果》一课时,有位老师因课前时常看到有些学生不够珍惜食堂里的饭菜,经常把不喜欢吃的菜挑在桌子上,把多余的饭菜倒掉,为此就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一位学生面对一盒咽不下的中餐很为难,让大家辩论他要不要吃完这盒饭。有的说为了保护好肚子赞成不要吃完;有的说不能浪费,吃不完可以发挥剩饭的其它作用;有的说下次要量体裁衣根据自己需要盛饭因为好多学生有都经历过此事,所以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就很自然地吐露出来了。经过激烈的辩论,大家明白了如何珍惜劳动果实的一些具体做法,同时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随后,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继续发展,教师又设计了珍惜劳动果实跟踪卡 的课后实践活动。此卡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自我激励;二是家长如实评价。用跟踪卡能及时地收集和反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珍惜劳动成果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自我践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事实上,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的教学题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然而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理想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就是针对学生的学情,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不良行为或问题为题材,通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思自己行为的活动材料与实践场所,让学生在亲历活动与反复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学生认识偏差, 直击情感共鸣点
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决定行为倾向的基础,在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免不了在道德认识中会出现偏差,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误的道德观念,这对他们的成长会造成思想和心理障碍,轻者缺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重者会没有道德信念追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道德认识偏差,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用实例启迪,以情境渲染,直击他们的心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
案例二:以母亲的真情感动孩子
在执教浙教版三年级上册《家人关爱我成长》一课前,一位老师发现许多学生都存在有生在爱中不知爱,使家长和孩子之间难以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现象。为了消除学生的这一认知偏差,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疼爱是爱,严格要求自己也是一种爱,老师在课前就录制了 一位母亲的心声教学课件。当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位同学的苦恼:电脑游戏可好玩了,可是妈妈就是不让我玩 ,有一次她还为这事打了我一巴掌,我几天都不理她时,老师不是立即辩解或下结论,而是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何最关心最疼爱的家人不让我们玩电脑游戏?甚至有时还会发火打骂?然后再播放课前制作的录音 ──一位母亲的心声让他们听(内容是母亲给孩子的一封信),原来母亲是因为担心孩子怕影响视力、耽误学习而不让玩电脑,其实是打在孩身上,痛在娘心里。想不到的是这位母亲的感肺腑之言,顿时打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这位学生也表达了自己错怪母亲的内疚之情。此时此刻,老师趁机因势利导: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吗?并立刻拨通了孩子母亲的电话。从孩子泪流满面的真情诉说和充满诚意的道歉中,从全班学生的表情中不难看出,不仅是当事人的道德认识得到了提高,而且其他学生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使他们真正懂得了家人关爱我成长的真实内涵。
由此案例可知,教师的教学不但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做好了相关的教学准备,而且还要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尤其是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并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实际开展教学,提升了他们的道德认知和思辨能力。
三、关注学生实际需要,解开道德疑惑点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把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情境中时,当学生畅所欲言尽情交流时,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时,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根据他们的需要去调整组织教学,当好引导者和促进者,才能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案例三:以质疑问难释疑解惑
有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信科学不迷信》一课中,在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自己解释不了或想不通的事情与大家共同讨论时,课堂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①我们既然要反对迷信,国家政府为什么还要拨款修建寺庙呢?②清明节上坟烧纸钱是迷信活动,那么烧纸钱跟送花圈有什么不同?③测字、算命先生有时为什么说得这么准?④ 古人的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多么现实的道德疑惑啊!这不正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吗?这位老师不负众望,随机应变,调整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利用查资料明确了政府修缮寺庙是出于保护国家文物古迹和开发旅游业的需要,也是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体现;有的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明白了算命、测字先生说得准是利用了占星术家的巴奴姆效应来欺骗无知的百姓。
从案例中体会到,真正的课堂教学是要教师及时全面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把学生的需要置身于教师的教学需要之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谐发展。假如这堂课教师不关注学生的需要,而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会如此主动吗?课堂教学会有如此收效吗?
此外,在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还有学生意见相左时、两难问题时、缺乏兴趣时、思维受阻时等问题。只要教师能真正意义上从学情出发,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性出发,顺学而导,我们的品德课教学就能彰显活力、充满生命力。
追求公平维护正义课件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课件1
维护消费权课件2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课件3
社会规则与正义课件1
法律的尊严课件
肖像和姓名权课件2
维护人格尊严课件1
维护财产权课件2
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课件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课件2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课件2
经济生活单元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8
走进新天地课件
经济生活单元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9
校园不容暴力课件
经济生活单元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5
经济制度课件
社会合作与公平课件
维护人身权利课件2
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课件1
经济生活单元知识点整合复习课件2
维护消费权课件1
政治就在我们身边课件
中国的大国地位课件
维护人身权利课件1
维护受教育权课件2
走自己的路课件
社会规则与正义课件2
消费者权利课件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