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色彩面临的数字色彩的挑战_政治教学-查字典政治网
查字典政治网> 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经典色彩面临的数字色彩的挑战

经典色彩面临的数字色彩的挑战

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29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

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

《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

《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

《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

《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具体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实践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基本的元素,是最纯正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的确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

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体现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发明,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发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论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 与五行联系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本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本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渗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发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

儒家色彩观从 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字规范。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发展形成了计白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实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合适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则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则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

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述,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相互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善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拟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妆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吉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

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合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定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 博则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定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

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体现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基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 相生、相和。

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 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强调神韵;用墨写胸中逸气,追求以墨造型达到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高度的艺术境界。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运墨而五色具,席卷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又放弃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因而中国黑白色彩的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了深邃却也荒寒之境。中国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讲阴阳向背、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的第二世界(本体的心灵世界)。这是中国人后退深藏出世以求灵魂平息安宁的表达。

中国色彩尤其是五色观色彩理论的形成并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不仅支配了我们艺术风格的形成,同时也广泛地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小学政治视频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我来画棵家庭树》课堂教学视频实录-褚萍萍

小升初真题讲解3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小心电老虎》课堂教学视频实录-沈淑飞

今晚800 2019 禁令下的“小升初”违规现象再调查

小升初

乐乐课堂小升初锦囊五年级语文第60集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四单元第1课《生活中的你我他》课堂教学视频实录-傅薇红

小升初真题讲解6

道德与法治八上《3.6 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福建罗岚阳

小升初常考题型七,相遇问题与比例的综合题,画路程线段图巧解题

与"经典色彩面临的数字色彩的挑战"相关的文章

热门政治教学<

大家都在看


分类
  • 年级
  • 类别
  • 版本
  • 上下册
  • 排序
年级
不限
类别
政治教案
政治课件
政治试题
不限
版本
不限
上下册
上册
下册
不限
排序
发布时间
下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