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出教室,学生带走了什么?──教学重点的有效定位
一堂课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在学生心中留下的是什么,要给学生带走什么,是闹哄哄的活动场面,还是深切的体会和有效的品德指导?在试教、指导老师点评、教学设计整改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对课堂教学重点的把握方面有了许多进步。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规则的调查,探究人们制定规则的原因,知道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起先,我对课堂环节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1、导入,揭示课题
2、回忆校内规则
3、讨论校外规则
4、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5、总结,指导生活
设计中,对于校内规则和校外规则两者的教学投入平分秋色,结果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试教时场面虽热闹,学生体会却肤浅、粗略,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整个课堂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经指导老师指点,将重点放在校内规则的整理、探究上,再深入利用资源,对学生行为进行具体的指导。
1、导入,揭示课题
2、回忆学校集体中的规则
3、感悟规则的重要性
4、自我测验,指导生活
5、延伸到社会大集体中的规则
6、总结
这样一来,课堂结构更合理了,重点放在学习学校内的规则,交流了规则,领会了必要性,再延伸到校外的规则,学生对于规则的体会与感悟由点及面,更加深刻、有效。
我想起了击鼓,若均力而击,则鼓声虽阵阵不断,却音色贫乏。若是极尽全力一击,虽只有一声,但鼓声震撼,而且余音袅袅,几里之外都可听见。把握重点,由点及面,这分明是让规则在学生的心中敲上了重重的一锤,且余音不绝。
二、如何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品德从生活中来,在课前准备阶段,我着手摄取本土化的学生生活资源,利用DV捕捉了学生校内的日常生活镜头,如出操、上下楼梯、课间活动、就餐、寄宿生就寝、上接送车等,整理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制作成了一张自测评分表。
回忆学校集体规则环节中我进行了这样安排:
1、讨论交流在学校要遵守的规则
2、播放录像,进行集体规则的抢答
3、自我测验,指导生活
结果试教下来发现,1、2两个环节围绕的都是学校里有哪些规则这个话题,学生的两次交流都是相似内容,在内容上发生了重复,精心制作的录像片段没有发挥到最大的价值。
于是进行了这样的改动:
1、观看录像,回忆学校生活
2、讨论在学校要遵守的规则。
将观看录像放在讨论的前面,作为学生回忆、搜索学校规则的一个铺垫。这样,学生在讨论、交流发言中找到的规则更有条理,更加全面。
原本设计中自测表在学生自测、简单交流后,便匆匆结束了这一环节,对学生并没有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经过指导老师的建议,将自测环节移到感悟规则的必要性之后。在自测表自测、交流后添加了对应自测情况帮同学想遵守规则的方法,针对每个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使这一环节的教学更加深入,而且更大限度地发挥了资源的作用。
课堂是一门艺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更是一门艺术。有时,将教学环节如同小孩玩积木搬地移一移、组一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改观。当然,生活中的课程资源纷繁,要掌握资源的合理利用,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就如同女人出门装扮,发型、服饰,到化妆、小饰品等有多种选择,但怎样的搭配更适合场所,表现最佳,要靠长时间经验的积累和审美观的沉淀。
三、课堂中玩什么?──游戏、活动的有效选择
在开学布置教室时,我将黑板上方的班训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换成了学学、玩玩、想想、做做。孩子们带着一颗爱玩的心来到学校,对于他们的玩耍,万不可去处处封杀,而是要利用起学生爱玩的这份天性,为教学服务。
品德教学是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从而对学生进行品德指导的一个过程,游戏、活动是品德课的主要手段。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翻阅了许多资料,为课堂设计了许多的游戏活动,在面对自己预设的众多活动面前,我进行了这样的思考:该怎样的选择活动呢?我想,有效的、一矢中的游戏活动才是课堂上需要的。
如在课堂伊始,要引出规则这个概念,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方案:
方案一:分组夹玻璃球比赛
活动准备:
1、分好活动小组。
2、玻璃球及容器若干,筷子每组一副。
活动过程:
1、不明确规则,进行夹玻璃球比赛。
预设:活动中出现靠用手拿玻璃球、单人夹球等违规方法取得胜利现象。
2、交流意见。
讨论:该怎样做才公平?
3、确立比赛的方法,引出规则,揭示课题。
方案二:玩剪刀石头布
活动过程:
1、玩剪刀石头布游戏,引发矛盾。
预设:全体学生为一组,和老师玩剪刀石头布。教师出石头并宣布:出剪刀的学生输了;出布的学生也输了,因为老师的石头比学生的布大,包不住;出石头的学生也输了,因为学生的小石头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
2、交流意见。
讨论:该怎样做才公平?
3、归纳,引出规则,揭示课题。
师小结:我明白了,大家刚才说的都是这个游戏的规则。(板书规则)按规则玩,我们才会觉得公平,除了游戏需要规则,做什么的时候也需要规则呢?
经过试教和思考,在这两个游戏中,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因为我觉得剪刀石头布游戏不但简单,不需要多做准备,而且游戏目的指向更明确,更有效。
在课堂上,游戏活动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载体。在备课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想法、同事的建议、网上找的资料,会出现许多的活动方案。如同一个人过河,可能可以跨越、可以游泳,也可以绕道过桥,方法很多。思索怎样更快、更安全地过河,就是我们对于一个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筛选有效活动的过程吧。
于是,一堂课便在这样不断的思考、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在正式上课时,我让学生先着重研究校内规则,认真分析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反思他人或自己违反规则的原因并商讨努力遵守规则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思考,再通过简单的列举、交流辐射到校外规则。整个过程由点及面,巧妙地诠释了课题中集体、处处、规则三个关键词的意义,由表及里,激发了学生要努力遵守规则的感悟,这样的教学思路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而课堂开始与结束的游戏设计以及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学习场景作为教学资源恰当呈现,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更是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从学生的情绪表现来看,由游戏时、交流规则时的兴致勃勃,到了解不遵守规则带来的惨剧、思考身边或自己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时的沉默,到最后纷纷发出遵守规则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处处遵守规则的感慨,这由动到静,再到动的过程,是课堂有效地触动了孩子的心灵,学生品德在课堂中受到影响的最好说明。
在课后听取老师们的意见和自己的反思过程中,也发现了这堂课的一些缺憾,给今后如何打造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如影像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过多呈现,无意中减少了师生交流,阻碍了师生心灵上的对话。通过教学对于学生的品德影响,更多的是由外及里的被动诱导,若能适当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由内而外的自发感悟,那才是润物细无声的上乘课堂。
佛经中说,信徒们要通过修行苦练,才能到达彼岸。我想,对于青年教师来讲,教学亦是一门修行。一堂公开课从准备到正式上课的过程,如同一个苦行僧进行的努力跋涉,是一个实践、思考、前行的过程。不同的是,教学永远没有完美,一堂课结束了,思索不会停止,这是因为教学这门艺术永远没有胜利的彼岸。但是我知道,通过这一次磨炼,我又向彼岸迈近了一小步。
珍惜学习机会 教案
维护社会公平导学案集体备课
《诚信是金》学案
初二政治终身受益的权利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教案
理解老师 教案
犯罪的特征 教案
隐私和隐私权 导学案
8.4 负起我们的社会责任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教案
第十二课维护权利,适应社会测试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 教案
第13课 关爱大自然 保护大自然学案
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七八课导学案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教案
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 教案
第13课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案
第六课 公共利益的维护 教案
第九课 第一框 财产属于谁、留给谁学案
新教材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下册第九课我们崇尚公平教案
个人隐私权 学案
《我们共有一个家》复习学案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导学案
第十三课腾飞的中华测试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导学案
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学案
犯罪的特征 学案
忠实履行义务导学案
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教学设计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