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因素是制约人适应与发展的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活在并只能生活在社会中,其存在、适应、发 展都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交互作用,其中,那些制约着人适应与发展过程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 、潜能的东西,就充满着德育因素。不论人们主张或不主张、从事或不从事、接受或不接受德育,德育因素都 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对人的适应与发展 起作用。人在适应与发展中,不受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就会受不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效 应不同而已。
狭义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不同,广义上,所有德育都是社会德育。德育过程不单在学校中,所有社会 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德育或再德育的客观过程。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乃是社会成员获得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必 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狭义看,社会德育相对学校德育而言,具有相对的不可控性,但其发生作用的现实却是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社会德育促进社会成员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反之则延缓、阻碍甚至损害社会成 员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自觉、合理、科学地调动起所有良好的社会德育因素,实施健康的社会德育, 就是要以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实现合社会的个 人调谐与合个人的社会调谐之辩证统一,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合理化,推进社会文明。
现代社会中,教育一般地以学校形式出现,科学的学校德育则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的和主要的途径 ,也是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而,科学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 统中的子系统,它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将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和特定社会的良好规范,内化为青少年 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与其它各科教育交互作用,使青少年获得合社会的临近适应与发展,导向个体社会化 。这是一种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使外在的社会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 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又是社会德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其它各育与德育相比,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具体的目标、任务不同,智育,主要担 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体育,主要担负着锻炼体格、增强体质的任务,美育、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 等,其任务也是特定的;其次,具体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也都不同。然而,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尽管各科教 育的实际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德育因素,但在理论上,基本身基本不涉及或少伦及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一 旦涉及,那便是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合社会临近适应与发展并日趋完善的人,精神世界 是根本的支柱和动力,因此,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当然,如前所述,德育因素无 所不在,无时不有,各科现实的教育过程,德育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因此,主动、自觉地将德育容于各科教育 之中,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德育途径之一。
良好的德育在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中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一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肯 定性的精神文化(包括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等等),创造性、建设性、持续不 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宝库,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肯定性精神本质,构建主体中具有本质力量 的精神世界,形成合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实现个体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伦理 化教育,使社会成员道德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个体乃至社会集团在科学技术运用上的合社会性,实现个体素 质现代科技社会中合社会地适应与临近发展;三是与其它各育和各种社会实践交互作用,发掘并巩固个体合社 会的适应与发展潜质,实施精神导向,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推进心理保健,使个性和谐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一体 化;四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在个体利益追求与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达到个人与社 会的辩证统一,保障社会安定,构成社会进步合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曾几起几落,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新形势下,德育既充满着机遇,又再次 面临挑战。由于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但发展不充分,民主意识增强,但民主参与机制未健全,参与国际 竞争日多,但多元文化承受力却较弱的矛盾过程之中,德育在促进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 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教育思想上,或过分强调德育,过高估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陷入了德育万能论的 怪圈,导致德育过程非科学化,德育的唯一化使德育在空洞的高声呐喊中无形消解。或只重智育和办事能力, 忽视德育,抽象讲德育,具体无德育,陷入了德育无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缺失智育扭曲,使人在适应与 发展中失去合社会的精神支柱与动力系统,产生出人才废品;在德育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上,忽视人的 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这个根本主题,只把德育看作是履行行政职责的必需品或装璜,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归宿 点被异化扭曲,陷入德育盲动主义的怪圈,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思想行为与个性发展却被无形割裂,既 不能实现德育的本质目的,又沾污了德育的纯洁性;在德育的方法、途径上,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道德化, 忽视德育的长期性、长效性和潜在性,构成了德育短期行为,命令式、强制性、行政化手段充斥整个德育 过程,失去面对新形势的应变力,不仅违背了德育规律,还使德育过程本身违反了道德,大大消弱了德育的道 德感召力。这一切,都是德育过程中的反德育因素,若不加以克服,德育本身很可能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扼制 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过去,人们研究德育多从思想品德本身去研究,未跳出自身系统,参照系不明,缺陷较多。改革开放以来 ,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学、行为学等边缘学科,把德育研究放在 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放在社会的变迁与流动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探索,取得了显着成 果,大大增强了德育改革的力度。中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了一系有利于优化德育工作的法规、规章和 政策,这些都是近些年来德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仅阐明了我国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还为德 育工作者指明了德育方向、途径和基本方法,是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的指南。当前,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深入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些德育法规、规章,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过程。本文在此提些粗浅看法,抛 砖引玉。
1.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并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性。
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发展的客观过程, 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品德内化与品德外化的矛盾运动过程。 德育过程则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社会 化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多样性、反复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因此,优化德育过程必须以科学 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依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在实践中研究品德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遵 循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层次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培养 和形成个体合社会的思想品德,实现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
2.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阶段性。
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般地,德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某些思想品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选择地受纳并内化为个体道德 品质意识;(2)积淀在受教育者个体中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调节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反作用于 社会;(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行为效应和个体品德发展程度,调节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品德行为,进入新的 德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运作过程,无法精确地区分排列,更不能机械地 套用。但品德形成的客观机制制约着德育过程的运作,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德育阶段意识,才能 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3.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克服智育化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德育 实践中,人们容易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智育化倾向,在 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育过程的优化。应该看到,如前所述,尽管智育过程蕴含着德育因素,德育过程也蕴含着 智育因素,都必须依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二者可以互补,交互作用于人的 合社会适应与发展。但二者必竟是有区别的:其一,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主线是社会实践,德育过程中的行 ,是社会性的实践,是一种正式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联结,这种行一旦发生就与社会利害关系紧密地联系 在一起,而智育过程中的行一般说来,仅仅只是一种练习或习得过程,一般不形成社会利害冲突 。因此,德育与智育对行的要求也不同,德育必须严格注意行的社会效应,比如,绝不能让受教育者 去实践犯罪、体验犯罪过程。这是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本质区别;其二,德育过程中的情、意,本 质上都是社会利害关系在教育心理上的反观,是思想道德品质内化的粘合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 品质上沟通、接纳的必要条件。而智育中的情、意一般不具备社会功利特征,至多只是施教者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并非必不可少。因此,要使德育过程优化,教育者必须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其 态度,并动之以健康的真情,摆明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德育效果;其三,德育因素具有时空的广泛性和内 容的社会性,因而德育过程还具有同时性、反复性,其循序渐进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无法精确地排序,同时 ,社会因素对德育影响甚大,学生的熟习会因个体需要,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利害冲突中淡忘,因而, 德育过程中的知同时具有三个含义:必须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 思想道德观念必须不断反复地作用于个体;可以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易于为受教育者接 纳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品质迁移。智育虽然也有举一反三的情况出现,但其学习过程的 阶段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过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精确地排序,前后阶段的知识不可能同时出现,同 时,其对知的淡忘在一般情况下与社会利害关系无关。因此,要优化德育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 社会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德育过程双边活动实情,灵活地选择入口,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 育因素进行必要、合理的反复教育,避免一刀切,避免机械套用和无目的的跳跃。
4.优化德育过程必须抓好内化。
内化是德育过程的中心环节,是个体思想、行为合社会的纽带。个体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真、善、美的 信念的确立,是内化的根本前提。德育工作者不可能,也决不能是受教育者的保姆或督察,只有通过内 化,形成个体内部合社会的道德环境,才能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德育过程是否优化,必须从个体思 想、行为合社会的辩证统一上去考察。抓好内化,一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批判继承人类肯定性 的精神道德文化,顺应时代,把握社会变迁、流动过程中社会思想、观念变化轨迹,把握社会发展对个体适应 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二要结合社会现实和教育对象的时代特征,寻找内化的突 破口;三要研究内化的心理机制,并按内化心理机制的客观要求寻找合理的德育运作手段和方法;四 要主动适应社会,打破德育的封闭状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发挥德育工 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必要的德育网络,合理地调节内化过程中的内外部矛盾冲突,把德育的 外部因素转化为优化德育过程的有利条件;五要注意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活动引入德育全过程,使受教育者 的实践活动中体察社会合规律的发展及其对个体的客观要求,处理好内化过程的各种矛盾冲突,通过学中做、 做中学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情感定势,进而建立起对社会、人生的科学信念。
(2015年)秋期初一政治第三单元考试试题
2015年秋季学期初一年级政治第四单元试题
初一上学期政治期中试卷(2015年)
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期中试题(2015-2016学年)
2015年秋季学期初一年级半期政治检测试卷
秋季学期初一年级政治期中试卷(2015年)
15—16年初一年级上学期政治期中试卷
初一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试卷2015年
15年七年级上学期政治第四单元试卷(必备)
参考:2016学年七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模拟试题
政治期末复习试题:初一年级上册政治
15年秋期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试卷(人教版)
2015-2016年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期末复习试题
2015-2016学年七年级政治月考试卷(有答案)
2016学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政治期中试题
初一政治上册第三单元试题:2015—2016学年
15—16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政治第三单元试卷
2016年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初中政治知识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一学期初一年级政治第四单元试题(15-16学年)
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期末复习试题:2015—2016学年
秋季学期七年级政治第三单元检测题:15年
2016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政治第四单元试题
15年初一年级政治上册期末模拟试题
2015年初一第一学期政治第四单元试卷
秋季学期初一年级政治期末模拟试题2015年
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册政治期中试卷
新人教版七年级政治第一学期期末模拟试题
2015年秋期七年级上册政治第三单元测试题(人教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政治第三单元中试卷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