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它不仅是新世纪的开始,而且是新的千年纪元的起点。不论过去和未 来,不是每个世纪的人们都能遇上千年转换时刻的;而我们这些在当代生活着的人们,却有幸遇上这千年轮一 回的时机。
2000年,作为未来的象征,它影响着人们的心态,激发着人们对它积极的思考、谋划,引发起人们对它美 好的憧憬与向往。
对我们国家来说,从现在到2010年,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党和国家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描绘了宏伟蓝 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我们实现教育现代化设计了远景目标;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为我们 制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在这样的背景下,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 德育的发展,思考德育改革和德育现代化问题,认识它的意义,谋划它当前的改革,设想它未来的发展,是很 有必要的。
一、迎接未来要做的最好的准备
迎接未来世纪要做什么样的准备?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迎接未来不抓科技不行,抓科技不抓教育不行。 抓好教育,要抓好科技教育,又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保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邓小平早已指出,社会主义 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回顾历史与现实,展望未来的发展,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这一论断 的深刻含义和深远意义。以往的国际竞争,主要是战争形式,强国以炮舰手段,掠夺弱国。未来世界范围内, 仍有竞争,但主要是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市场就是战场,商品就是武器。要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地位,就要提高人的素质,生产出精良的武器。为此就要提高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就 必须要依靠教育,依靠道德教育、依靠科技教育。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注意力集中在教 育改革上。[1]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作出论断:谁掌握了21世纪教育,谁就能在2 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迎接未来要做的最好准备,就是抓好教育,包 括科学技术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对科技和教育(包括德育)作用要重新估计,不能静止地、停留在当前的视野内去认识,而应以发展的眼 光,从未来的视角去认识。我们既要看到当前条件下科技和教育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更要看清它的作用随着 时间推移与日俱增的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当前,更要看到21世纪。21世纪,一个全新文明即知识社会的文 明,或信息时代的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将或迟或早地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第二次浪潮 体力型经济将过渡到第三次浪潮智力型经济、超级符号性经济。知识的作用、意义和本质发生根 本变化。知识(广义知识包括数据、信息、意象符号、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成为经济的主要资源 ,最重要的财富形式不再是物而是知识,高科技工业中机器和产品,其作用的有效性以月或星期来计 算,速度经济将取代规模经济。知识信息的发展和分配,将成为人类主要的生产活动和权力活动。 [2]知识的重要性将随着时间的每十亿分之一秒的推移而增加。[3]与此相关的,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美 国学者刘易斯在论到21世纪教育时指出:工业时代的推动力是能量(石油、煤、原子能),信息时代的推动力 是信息;教育在工业时代是陪衬,在信息时代是基础。[4]但我们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科学技术教育,还应包 括思想道德教育。连托夫勒也认为,广义的知识包括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金钱万能,将被 知识就是力量所代替,轻视知识作用,对财富的物质至上主义,除了职业教育外,其他教育都是浪 费,文科和生意成功毫不相干等观点都是错误的[5]。21世纪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知识、智力方面,也表 现在理想、道德方面。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不是西化,尤须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因此 ,我们认为只重科学知识教育,轻视思想道德教育,只重视科学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等,都是错误的 。
重视德育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1989年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就提出了学会关心,会 议总报告的题目就是《学会关心:面向21世纪的教育》。面临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带来的种种全球性问题, 会议认为: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未来一代又一代新人,使他们关心这些全球性问题,具有面对这些问题的责任 感、意志、信心、素质和能力,使他们从只关心自我的圈子里跳出来,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 益,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其他物种, 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也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从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到强调为公众利益学习 ,因此决不能误以为到21世纪,只要科技教育,德育就不那么重要了;也不要误以为只有我们才重视德育。 各国人民都需要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教育哲学。这包括一个新知识观和学习观,一个与21世纪相适应的伦 理规范和一个对待21世纪教育的地位和新的政治和经济道路。[6]
二、当前的德育改革与德育现代化
社会是个系统整体,社会现代化是整体中各要素的全面进步。现代化包括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当然 也包括德育现代化。德育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既要保证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又是推动整个现 代化的力量。德育的现代化,要求德育改革,德育现代化与德育改革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德育要现代化必 须改革德育,改革就是按德育现代化的方向、要求去改革,改革就是为了德育现代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我们的德育(包括德育学科) 发展也开始了新的历程。现在的德育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德育了,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以市场经济 为中心,由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诸方面要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环境中的德育。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经济体制 的转变、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决不能误以为可以淡化德育,恰恰相反,这一切赋予了德育以 崭新的意义,并向德育改革、德育现代化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它必然要求德育思想的转变,必定引起德 育地位、德育功能、德育价值的变化,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和课程、德育方法和形式,以至整个德育体制的改 革也势在必行。这也是现代经济、现代科技发展对德育论研究提出的一系列新课题,而现代经济发展、科学技 术发展,也为德育改革和德育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科学理论和现代技术基础。努力实现德育现代化 ,加紧德育理论现代化建设已成为时代赋予德育工作者的历史性任务。
从德育实践和德育理论自身发展说,也要求德育作进一步改革,并为德育改革、实现德育现代化提供现实 基础。现有的德育,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很多,但未收到预想的效果。这里的原因很复杂,需要联系整体 社会大系统及系统的各个要素加以分析,才可能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就德育自身说,其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在 总体上说,现有德育模式不适应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这是根本性的矛盾。具体说,我认为原因表现 在多方面,如:(1)德育观念不适应,突出表现为德育目标要求、德育内容等方面的观念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要求,不能适应当代青少年发展的要求。(2)德育实践没有以德育理论为指导,违反德育规律的现象到 处可见。这里说的是没有以德育理论来指导,而不是说没有德育理论。平日经常有一种议论,说德 育理论脱离实际或德育理论滞后不能指导德育实践。这类问题也确实存在,但是对已有理论没有运用的 情况也是存在的。(3)德育理论和德育理论研究的科学水平不高,因而不能适应德育改革实现德育现代化的需要 。前面提到的一系列课题,还是有待研究的问题,有许多问题,例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准则、市场伦 理规范究竟有哪些?这类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发 展的时代特征是什么?现代化发展对一般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如何转化为对青少年学生德育要求,如何 使这些要求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实现等等,这些是需要社会学、伦理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论等多 学科综合研究的。而从德育科学研究的现状看,现在主要是各学科独自作战,而德育现代化发展则迫切要求我 们联合攻关、综合研究。
以上是对德育和德育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作的一些分析,但并不否认我们在德育和德育研究中取 得的成绩。我认为德育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已为进一步德育改革和实现德育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现实的基础。从 新中国诞生到60年代中期德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10年文革,学校教育受到摧残,德育完全沦为阶级斗 争工具。1978年经过拨乱反正,学校德育走上正轨,德育理论研究逐步正常开展,德育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 新鲜经验,形成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理论,为德育学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是现代德育理论的源泉,应予高度重视。现对德育已有的成绩初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80年代初开始,高等师范院校在总结以往学校德育和高师教育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需要开设了 德育原理课程。这对把德育原理作为独立学科建设说来是个重要开端,对推动德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2)1983年开始编写、1985年正式出版了建国后第一本《德育原理》教材[7],在八院校合作的德育原理 编写组会议上,原教育部长董纯才提出编写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德育原理。
(3)德育理论研究得到顺利的开展。文革以后,六五以来,中经七五、八五,德育研究项 目一直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成为国家教育科学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学校的研究也有一定的 计划。由于统一规划,使研究经费的投入有一定保证,研究力量得到有效的组织,陆续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为 今后的德育学科建设提供了很重要的思想理论。
(4)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布设了德育原理硕士研究生授权点,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生教学实践,培养了德 育原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人才,促进了德育研究和德育论学科建设的发展,在思想、理论、研究力量、人才培养 等方面,为德育学科现代化建设作出一定贡献。
(5)编辑出版了一定数量的全国性、地方性的德育理论期刊和报纸,在传播德育理论、普及德育原理教育、 交流德育信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也是德育学科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资料。
(6)建立了德育原理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全国性的德育学术团体有: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全国中学德育研究会,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地方上的学术团体更多,至1995 年,全国80%的省市成立有德育研究会。在研究机构方面,1991年中央教科所成立了德育研究中心,至199 5年,全国1/3的省教科所先后建立了德育研究室。
(7)在全国大、中、小学分别开设了政治课、德育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经过多年教学改革和实验 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
(8)经过多年的理论探讨和六五、七五以及文革前较长时间的实验研究,研制出全国性的《中学德 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和《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并分别于1993年、1995年正式公布实施 。在六五、七五大纲研制期间,大大推动了有关学校的德育改革和德育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支德育 研究队伍。大纲的研究和贯彻实施,为各级学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和社会德育网络逐步形成,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发展。多年 来,广大实际工作者创造了一系列新鲜的德育经验。例如:创建各种类型的德育基地;建立校外辅导员制度, 扩大德育队伍;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各种组织,开展相关的 教育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发德育环境课程;德育与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结合等等。
(10)德育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重视德育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与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研究结合,出了一 批研究成果。重视德育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德育思想史、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史等方面的着作。重视当代 国外德育现状和德育理论研究,翻译编写出版了前苏联及西方国家一批德育着作和比较德育研究着作。由于开 展了德育学和其它学术的交叉研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学科交叉研究态势,如德育心理研究、德育哲学研究、 德育评价研究、德育与文化的研究、德育艺术研究、德育工艺学研究、德育社会学研究等,并且在这些方面取 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
由于社会的发展,由于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德育思想的重大转变,在一系列德育 理论问题上均有所开拓、有所突破、有所进展。例如关于德育本质和德育过程方面的研究,德育的功能与价值 的研究,在德育目标内容方面关于个性发展的研究,关于培养思想品德能力等问题的研究,在德育课程方面开 始重视隐性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研究,关于建立德育网络和德育管理的研究,以及德育评价问题的研究等等,都 有显着进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社会发展和德育自身发展都向我们表明:现在是需要,也有可能从现代化 视角对其加以分析、研究了。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德育,当前应当对自己国家已有的经 验、思想理论,作系统的调查、整理,对其进行哲学的思考,促使其进一步提升。对历史上的外国的德育,也 要进行系统的研究。
三、对德育现代化的理解
上文已提出,当前德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德育现代化,已有的德育思想、理论中有的就是现代化的德育思 想、理论,要以现代化为参照来对已有的成果、经验作哲学思考等等。那么究竟怎样理解德育现代化 的涵义呢?德育现代化是德育改革和德育发展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一种目标,同时也是德育改革发展的一种 过程、一种实践活动。作为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实现,即是现代化运动结果,就是现代化了的德育即现代德育。
现代德育或德育现代化是适应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在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实现 。现代德育是以现时代社会发展、人的发展为基础,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代化为中心,促进社会现代化 发展的德育。这里最核心的思想是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现代化。这是现代德育区别于古代德育的根本标志。 现代德育是从历史上德育发展来的,是历史与时代的共存体,德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其发展是过去 现在未来的连续体。但现代德育不是对历史上德育简单的承袭,而是在现代社会基础上发展的,带有时 代特质的。现代德育与历史上的德育因有共同的属性而相联系,又以其根本不同的特质而相区别,这种特质就 是现代性。简单地说,现代德育是具有现代性特质的德育。现代性是一种 社会文化结构,是 现代人的社会属性和现代社会人的属性。现代性是对现代德育特质的高度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德育 现代性的理解,有以下几点:德育的现代性集中表现在德育目标,德育本体功能和德育的内在价值方 面,成为现代德育区别于古代德育的根本标志;现代性作为德育的整体特质,还表现为现代德育所具有的 其他许多特征,如全民性、发展性、科学性、民主性、世界性、革命性等方面;现代德育的这些属性是从总体 上全面地反映了现代德育特质,而不是仅指德育的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方面的属性;所有这些属性不同程度地 存在于当前的德育中,随着德育现代化的发展,这些属性愈益显着;德育现代化的过程就是这些属性不断增长 、发展,日益显着化的过程,现代德育是这些属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德育现代化是一个运动过程,现代德育是 这些属性高度发展的结果。德育现代化是一个运动过程,又是运动的结果。作为运动过程说,现代性具有相对 性,作为结果是达到一定规格标准的产物,具有绝对性。德育现代化是这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现就现代 德育各个属性,分别作简要说明。
全民性:德育对象不再限于学校学生,而扩展到每个社会成员,学习化社会每个人都接受不同形式与内容 的教育,同时也相互教育。当前,作为社会成员,要接受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我们 将逐步实现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目前已开始形成社区德育网络,全国形成大的德育网络。
发展性:德育由过去的限制性、规范性的德育转变为主体发展性德育。主体发展性德育是以培养 现代道德主体,促使主体德性发展为中心。发展包括发展思想品德心理,道德能力,自我教育力等;[8]在 德育活动中,确立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在教育者组织引导下,双方共同参与;主体发展性作为根 本指导原则,贯串德育过程的始终和过程。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确立,不再是建立在对年长一代 教育者的信任上,而是以理性的思考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哲学、现代伦理学、现 代德育心理学、德育社会学等学科,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德育规律,促使德育实施的科学化。
民主性:每个社会公民都有接受教育、参与教育的基本权利、义务、责任。在现代德育过程中,不应是 道德权威或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在教育者组织、启发、引导下,教育者、受教育共同参与德育活动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中,相互教育,教学相长,品德共进。
终身性:社会每个成员不仅仅是儿童、少年、青年时期接受教育,而是终身地受教育;随社会生活发展, 每个人都要具有自我教育力,都要自主地学习,自我教育。
世界性:德育的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也表现为德育是民族文化产物、具有民族精神,同 时,现代德育是开放的德育,面向世界。既把优秀的民族的德育文化汇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同时又在世界性现 代化中得到更新和再生。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也就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革命性:现代社会中,德育不是保守的因素,现代社会的革命性,决定了现代德育的不断变革,德育的变 革又推动着社会的前进。
上述各属性都是德育现代性表现,认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当前的德育改革,总的说,就是要向现 代性的方向改,这也就是向德育现代化迈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德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又是 具有中国特点的。因此,我们的德育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德育现代化。
四、对德育论学科建设的设想
为了说明对德育论学科建设的设想,先回顾一下该学科发展的状况。
近十几年来出版的德育论学科教材和编着,名称多为《德育原理》、《德育学》、《德育论》之类,或称 《德育学教程》、《德育论教程》等。其内容大多是德育的应用性理论和方法,有少量的内容是关于德育哲学 的。新中国成立前,1944年国内学者姜琦着《德育原理》,主要论述道德体系,道德实行的程度,道德的目的 等。1948年吴俊升着《德育原理》,主要内容是德育的意义、构成、与智、体关系;品格的意义、结构、分类 、价值与改变理论;道德论,包括道德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德育实施的方法、途径、学校教育的组织。1976 年台湾龚宝善编着《德育原理》分两篇:上篇学理之探讨,从儒家三纲八目出发论述道德涵义,德育与哲 学的关系,德育任务,实施途径等;下篇德行的实践,主要论述内修与善群,以求合乎八目。80年代 中期台湾学者欧阳教出版了《德育原理》一书,该书对德育作了多学科的分析以建立德育原理的学术基础,试 图将理论分析应用与实际评价兼顾,以建立适切可行的德育原理。由上述可见书名为《德育原理》的颇多,但 人们对其内涵理解并不一致。建国后德育原理内容的主要部分是德育的应用理论和方法,对伦理、哲学虽 涉及,但份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前以及70年代后台湾学者的德育原理编着,伦理或道德哲学的内容多,这与开 设德育原理课程目的有关系。大学教育系开设德育原理的目的有二,一是学生本身对道德的知与行的修 习涵泳;二是学生日后有关德育课程或活动的教学与指导的专业训练[9],70年代前较偏向于前者,1970年后 ,偏向于第二种目的。
德育原理作为一门学科是怎样形成的,有三种看法:(1)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的;(2)从伦理原理、教育原 理交集组合出来的;(3)是多种学科如教育学、品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分 化与综合的产物。笔者认为从现象看是从教育学分解或细化的结果。但若从深层的原因看,即从学科 发展内在规律看,则是当代学科发生分化与综合的产物。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对认识研究方法是必要的。既然 是多种学科分化综合的结果,在研究方法上,就不能单纯用演绎方法,即将教育学原理演绎为德育原理。演绎 的方法与把德育论视为从教育学分化出来的观点相关。德育既是多种学科交叉整合而产生,因此宜用多学科整 合方法加以研究;以学科基础理论为指导,用归纳方法对德育实践中的经验、事实进行理性思考,由经验升到 理论。
当前为了建设好德育论学科,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要区分伦理与德育,从而区分道德哲学与德育哲学,区分伦理学对象和德育学对象。伦理原理、道德 哲学应是伦理学对象或道德哲学的对象;德育学的对象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
第二,就德育学科内容说,缺乏结构性的状况要改变,从现在的内容范围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从发展 看可能形成三个分支学科。三个层次或三个分支学科是:
德育哲学:是高层次的德育原理或德育解析原理,研究德育本质,社会、德育、人三者关系,德育的 目的论、功能论、价值论(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德育本质);德育过程论,这是从动态方面在总体上研究德 育的一个层面,包括过程的要素;德育论学科性质与方法论研究;德育学范畴研究;德育论学科发展的动力和 机制的研究等。
德育原理:相对于德育哲学说,这是德育应用原理。主要研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与课程、德育原理 与方法论,德育体制。应用原理是对德育哲学理论选择、分解、综合的结果,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的结果,是在 理性综合中把握现实,是联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德育工艺,这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和工艺学的统一,在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原 理基础上,对德育流程中各可操作因素进行分析、选择、组合、控制,以便取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要重视对德育基本理论的研究。这并非否定应用研究的重要。有关德育理论脱离实际问题无形 中成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思想障碍。对此,前文有所涉及,但要消除这种障碍,一要对理论的应用价值抱有 合理的期望,二要充分认识理论研究的作用、价值。所谓对理论的应用价值抱合理的期望,就是要根据德 育哲学、德育原理、德育工艺三个层次理论的内容性质不同,在发挥三者对德育的指导作用方面,有合理的要 求。德育工艺是研究德育操作体系的,对德育活动具有直接的具体操作指导功能,德育原理是实施德育的规范 体系,是一种思想上的规定[10],对德育活动具有思想准则上的指导功能,德育哲学是德育的形而上学, 是超越感性的抽象理论,是脱离实际的根本性原理,具有理论上的或哲学层次上的指导功能。德育哲学本 身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指导功能,因此要求它如同德育工艺那样,直接具体地指导德育操作就是不合理的,如同 要求德育工艺学作德育哲学层次指导一样,是不合理的。因此合理的期望,是依据不同层次的理论,充分发挥 其各自的指导作用。
德育哲学既是脱离实际的,重视研究它有何意义呢?这里说的脱离是从科学的抽象意义上说的。 一切科学来自实践,归根结底又服务于实践,指导实践,回归实践。但在人们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发展到一定阶 段时,必然脱离实际。如恩格斯所说:数学正如同在其他一切思维领域中一样,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 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 与现实世界相对立。[11]列宁认为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是更深刻、更正 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12]日常的观点认为这种抽象的理论脱离实际,没有价值,但如果我们经过理性 的思考便能理解抽象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它不是直接、具体指导德育的实施、操作;但是它帮助人 们形成一定的教育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全面地指导着整个德育,包括对德育的方向目标价值观、德育过 程的组织等作理论指导。
以上是我对德育现代化几个问题的认识,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希望。既然现代教育是 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13]那么它的任务必然是开拓性的,也是艰巨的。为了 完成这个任务,必然要求教育,包括德育的现代化,也必然要求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的现代化,这样 才能为培养新人而承担起促进德育现代化的重任。我们只有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努力的工作,来迎接21世 纪的到来。
注释:
[1]袁运开:《科学技术社会辞典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美]阿尔温托夫勒、海蒂托夫勒着,陈峰译:《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第14、19、20、31、44、74、38页。
[3][美]阿尔温托夫勒着,刘炳章等译:《力量转移》,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第493页。
[4][美]刘易斯着,施良方译:《21世纪的教育》,瞿葆奎主编:《国际教育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382页。
[5]《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31、50页。
[6]以上引文均见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报告,王一兵译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教育 研究》1990年第7期。
[7]该教材由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院即现南京师大等校协作组编写,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8]自我教育力不限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教育的愿望、需要、方法、习惯等作者。
[9][台湾]欧阳教:《德育原理》,文景出版社,1986,第34页。
[1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3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页。
[12]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81页。
[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着,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上海译文 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2019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改革开放与对外开放
初二政治作业:拥有财产的权利
时政热点:绘就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历史画卷
初二政治作业:改革开放富起来
初二政治作业:网络交往新空间
初二年级上学期政作业(材料分析题)
时政热点:探寻新中国70年伟大成就的密码
2019年时政:5月26日国内篇-国家
时政热点:“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2019年时政:5月28日国内篇-国家
初二政治作业:诚信为本
初二政治作业:步入青春地带
2019年时政:5月27日国内篇-国家
时政热点: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
初二政治寒假作业:步入青春年华
时政热点:用好人才这一战略资源
初二政治寒假作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里
初二年级政治作业:设计人生
2019年时政:5月26日国际篇-国家
初二政治作业:把握青春节拍
初二政治作业:下册第五单元
初二年级政治作业练习题
新《公务员法》这六大变化你要知道!2019年6月1日起实施
初二政治寒假作业:设计人生
2019中考政治复习资料: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
初二政治作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时政热点:以坚实的精神支撑激发创新的力量
2019年时政:5月28日国际篇-国家
2019年时政:5月25日国内篇-国家
初二政治寒假作业:我们维护正义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