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现代化变迁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心理世界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变化,各种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引起心 理学者的关注,其中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的青年大学生尤为引人注目。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 惑甚至障碍或变态,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育。正是基于这种现实的需求,目前,高校德育界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将心理素质的培育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来。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认识在不少人那里还 处于自发的阶段,有待于理性提升,从而达到自觉阶段。同时在心理学界还存在一种比较片面的观点,认为大 学生心理素质培育固然是必须的,但与德育的关系不大,不应将它纳入到德育的体系中。有鉴于此,本文将着 力从学理上阐明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从此作为理论依据进而说明将大学生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体系 中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所谓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是指德育学、心理学作为两门独立的科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相互关联的, 彼此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面分别从德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考察二者的相关性。
(一)
首先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考察。
德育学是研究德育过程中一般规律的科学。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德育思 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教育思想理论是同步的,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则晚 于教育学产生在近代。现代的德育学理论是传统德育思想理论合乎逻辑的发展成果。无论是传统的德育思想理 论,还是近现代的德育学,从来都是重视研究德育客体的心理现象,注意吸收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德育思想异常丰富,构成了一幅以儒家为主干 的各种德育思想交互作用的漫长画面。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对德育问题进行研究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 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文字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修养不是外在的修身而是内在 的修心;提出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而这些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 比如,贯穿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始终的人性论问题实际又是个心理学问题。德育要培养人,要教人怎么做人,必 然要解决什么是人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因此早在先秦的思想家们就对人性的起源,人性的善恶进行思考,进而 又对人性的构成加以分析,直到宋代产生较完备的心性学说,这是为深化德育思想所作的理论工作,同时它又 开辟了心理学思想的理论道路。
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二者的相关性还更多地为融合性所遮 掩的话,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下面 仍然从德育学的角度来论述。近十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德育学方面的着作,这里列举几部以说明这个问题。 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 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 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第3页)在1990年上海杨德广着《大学 德育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 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方面的内容。(第2页)该书还专门列出一章,应用心理学理论来论述现代大学 生的心理特点。在1993年南京大学张锡生着《高校德育导论》(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又提出:随着高校 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思想品德问题,而是心理 健康问题。(第100页)该书还提出在德育塑造的方法上要吸收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比如,我国台湾七 十年代由龚宝善编着的《德育原理》(国立编译馆出版)中也谈到了德育理论要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第40 页)。
再就外国而言,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比如德国着名哲学家康德在其所着《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 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象、记忆、注意等的培育。当代美国德育学 是西方德育学的集大成者,它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当前美国大学德育实践中广泛地开展 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又比如,和我国有类似文化传统的日本,其德育学同样注意心理问 题,在日本所列的中学16条德目中,有两条是与心理有关的(见崔新录《德育新探》,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 出版)。
(二)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
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心理学史上,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思想家们所关注。近代科学心理学诞 生以后,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之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 紧密关联。
早在1894年,英国的巴恩斯、美国的夏伦勃格就分别在英国的《教育论丛》杂志上发表《儿童心目中的惩 罚》和《儿童的公正观念》两篇论文,标志着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德育学领域。进入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这方 面的研究规模日益扩大,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心理学家,在英国有麦考莱和瓦金斯,在美国有哈兹霍恩和梅,特 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着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1930年皮亚杰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 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二次大战以后,又有一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的专门心理学家,在美国有哈 维豪斯特和泰伯,英国有斯温森,这期间比较突出而且对现今仍有影响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 研究中心以柯尔柏格为首的一批心理学者。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表明,在整个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学问题的,而且这 方面的研究正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八十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 育心理学(辽宁师大韩进之、王宪清1986年编着出版了《德育心理学概论》一书),这标志着心理学和德育学 的相关性已在心理学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而以科学的力量证明了心理学和德育学两门独立科学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的历史规律。
(三)
上文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和心理学之相关性,综合地看,二者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德育过程中 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是二者共同关心或研究的课题;第二,德育学吸收和借鉴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 既然德育学和心理学在理论上存在这么一种特殊的相关性,那么我们提出在高校德育中开展心理素质的培育也 就是情理中的事了。那种认为心理素质培育与德育关系不大的论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现在的问题是,事实上 对德育客体的品德和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心理学要比德育学深入得多,为什么要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德育 的体系中来呢?我以为至少有以下两点理由:
第一,理论和实践毕竟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应当加以适当区分。心理素质培育,落脚点是育字, 显然它直接是个德育实践问题,虽然对于德育客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德育学比心理学要逊色得多,但 心理素质培育的实践本质是无可置疑的,所以将它纳入到德育体系中更顺乎道理。
第二,就我国高教的现状来说,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心理学专职教师,而德育教研室一般是各高校都有的 ,通过德育教研室渠道与全校学生沟通基本是可行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政治、思想、道德 素质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实践证明,将前者和后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 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确实是事半功倍。
当然,提出将心理素质培育纳入到高校德育体系中来,并不是要取消心理学界的作用,相反,要将心理素 质培育工作做好,正有赖于德育界和心理学界的联合。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可以研究,其基本思路应该是:德育 界负责该工作的具体实施,同时为心理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协助;心理学界则为该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同时注意研究德育过程中新的心理现象和问题,及时作出理论总结,并反馈到德育界。这是我的一点个人认 识,提出来盼能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自律能力的表现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意志——力量的源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课题: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联系密切
历史的选择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谈 谈 中 学 生 的 心 理 健 康 问 题
丰富多样的情绪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
人贵有自尊自信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案
第十一课 培养爱国情操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
第三课 第二框法律规范经济行为
第六课 第三框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七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二)
文明交往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挫而不折 积极进取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二)
情绪需要调节 教案(二)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 初中政治第四册教案
中学政治教案初一年级第一课
人教版九年级第二课第一节第一框题:《艰辛的探索》教案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唱响自信之歌
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