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本项调查是由北京大学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研究组组织进行的。调查对象包括大学生、中学生 和部分小学生家长。地区包括沿海和内地、城市和乡村。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邮寄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0 00份,回收有效问卷4468份,有效率约为56%。问卷是在初步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采用量表形式, 共分四个部分,即:一、一般情况;二、思想品德的内容;三、三好生标准;四、影响思想品德的因素。调查 结果中,第二、三部分主要用于大、中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三好生评定标准的确立,本文仅就 第四部分的调查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结果及分析
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问卷列出了三十八种可能的因素。我们把每个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 的影响划分为:无关、很小、较大、重要、极重要五个等级。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 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特质和心理特质,它是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内在因素。我们共选取了十二个变量 来代表个人特质,即:
1.身体健康状况; 2.性格是否开朗; 3.自我意识;
4.恋爱关系是否确定; 5.个人自我控制水平;6.是否理智;
7.人生态度; 8.自我要求的高低; 9.心理承受能力;
10.个人修养; 11.个人经历; 12.思维方式。
从大学生的回答来看,除第一、第二和第四项以外,其他各项的众值都集中在重要这一等级上,而且 ,第七项的众值所在的等级更高,认为人生态度与思想品德有极重要的关系的大学生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 (1440)的41.45%。中学生的回答与此基本相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人特质尤其是个人心理特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影响在大、中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认 同。我们认为,如果说思想品德属于上层建筑,客观环境条件是其存在的基础的话,那么个人的心理特质就是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层建筑。外界条件总是先作用于这个中层建筑,引起个人特质的各个方面发生或大或小的变 化。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心理特质先发生量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产生质的飞跃,这 质的飞跃就是思想品德整体水平的提高或降低。
在现实生活中,中层建筑建设的目标,概括地讲就是修身,即按照社会的要求不断地培养学生自尊、自爱 、自立、自强的精神,以达到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当个人特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合时,作为上层建筑的 思想品德也就自然而然的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个人特质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固然重要,但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 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外界条件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心理因素。
(二)家庭
家庭对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第二是家庭的整体的影响。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大中学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长期的面对面的互动,因此家 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很大的。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种看法,即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子女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但从 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父母职业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在较大以上(包括较大 )等级的人数仅占52.14%,认为父母文化程度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关系在较大以上等级的人数占55.79%;在 被调查的中学生中这两项的比例分别为47.38%和55.40%。而被调查的大学生中认为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道德 水平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在较大以上等级的达86.70%,被调查的中学生中也有85.63%。上述统计数据表 明,从学生本身的感受出发,父母的道德水平对下一代思想品德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这两个 因素,这与社会上流行的看法出现了分歧。我们认为,虽然这三种因素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有关,但关系的远 近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父母的道德水平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影响更直接,而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直 接的影响感觉也最强,所以出现了上述的结果。但这并不能否认前两种因素的所起的作用,更不能由此下结论 说后者的作用远远大于前者,因为职业和文化程度与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世界很小,象个家庭:而家庭虽小,却象个世界。因为学生思想品德是在这里启蒙的,所以研究家庭整体 是怎样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调查结果来看,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认为前面所列 的三种影响因素中,家庭关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最小。我们认为家庭关系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固然 重要,但是就全国来说,毕竟破裂的家庭和有问题的家庭只是一小部分,在大多数家庭中,这个因素都处于正 常运转状态中。但家庭生活和家庭社会交往的情况却是千差万别,他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都有很大影响。家庭 的社会交往主要是父母的社会交往,不过他的最大特点是在家庭之间进行,所以作为子女的大、中学生有机会 参加到这种交往中去。交往过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学生可以在父母与他人互 动中集中地观察到父母的言行,并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父母的为人处事方式;(2)通常,在家庭社会交往的 过程中,大、中学生不仅是旁观者,而且是积极参与者。所以,家庭社会交往也为大、中学生提供了一个与他 人,特别是与成年人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他们发展出完整的自我意识。家庭生活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多 个方面,它对学生思想品德起作用的主要是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还包 括精神和感情方面。高质量的家庭生活是三方面的整合状态,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可以得到物质、感情和文 化等的全面满足,从而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
这里的教育包括学龄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两部分。思想品德有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我们称这个过程为思 想品德社会化。一般认为,思想品德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的,学校教育具有正规、系统的特点,它不仅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基本理论的灌输,而且还为学生提供培养思想品德的各种训练。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 大学生中有62.92%的人认为学龄前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在较大以上等级,而有89.30%的人这样看待 学校教育;被调查中学生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分别为66.78%和93.12%。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大、中学生都对 教育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我们还发现,中学生比大学生更看重教育的作用。这与大、中学生所处 的年龄段及社会阅历有关,中学生年龄稍小,正处于接受养成教育的阶段,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与 学校的精心培养相关,而大学生已经基本上走过了这个历程,他们处于由学校生涯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随 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他们的思想品德发展所受的影响来自更多个方面,在学校教育因素的基础上,社 会的因素显着增加。所以大学生虽然一方面对学校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同时又加进了各种因素的权衡比 较,表现出了与中学生的一点差异。
(四)社会心理因素
当代大、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究故态,他们时刻受着各种大、小气候 的影响。这种种大、小气候主要是各种社会心理因素。为了清楚起见,我们把对学生思想品德有影响的社会心 理因素分成二大类来分析。
1.大众传媒和舆论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每天都沐浴在信息之雨中。大量的信息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舆论来传播 的,因此大众传媒和舆论已经成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下面我们通过下表来看看大、中学生是如何 评价大众传媒和舆论对他们思想品德的影响。
无关 很小 较大 重要 极重要 大众传媒 大 4.28% 13.83% 32.09% 36.37% 13.42%
中 5.70% 10.06% 26.46% 30.72% 27.07% 舆论 大 5.92% 16.47% 34.84% 31.52% 11.26%
中 8.34% 14.19% 27.72% 30.37% 19.38%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和舆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大、中学生的反映 稍有不同,大学生认为大众传媒与思想品德的关系在较大以上等级的人数略少于中学生。我们认为,这与 大、中学生各自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有关。一般来说,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眼界的逐渐开阔,大学 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比在中学时有所增强,就对大众传媒和舆论的态度来说,他们已经能够对纷纭的信 息进行选择,并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中学生在这方面还是有待发展的。
2.各种风气的影响
从大的方面来讲,大、中学生首先受着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中学生都认为社会风气 对学生思想品德有很重要的影响。过去有人说校园是一座象牙塔,但信息时代的象牙塔即是八面来风,社会风 气、社会潮流一阵阵地涌向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们,他们去看、去听、去比较、去鉴别、去模仿或摒弃,这个过 程就是在社会风气吹动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学生们虽然身在校园,但是眼睛却已经开始密切关注着社 会,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社会为参照物来调整自己的品行,看看校园的四季风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心是一个不变的主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中学生对于班风和校风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生大部分人把班风放在作用较 大这一等级上,而中学生则把它放在重要和极重要这两个等级上。可以看出,中学生比大学生对班 风的依赖性更大。这是由于大、中学生不同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友、娱乐等等大部 分活动都是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班级这个环境中度过,因此班级是他们的主 要的活动空间,班风对他们当然很重要。大学生则不同,他们除了上课以外,就很少有同班的活动了。他们基 本上没有一年如一日的固定的一个教室,通常一起上课的同学交往也不频繁,他们的生活空间很广,交往的对 象也不仅仅固定在班里。所以班风对他们来说就比不上对中学生重要。
至于校风,中学生也比大学生看得更重。我们认为,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良好的校 风对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就如同适宜的水温条件对于正在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已有一个雏形,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能力都有所提高。因此大学生虽然也 认为校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很重要,但他们对校风的依存性已明显低于中学生。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来自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包括同龄朋友和同学。美国心理学家阿希通过实验得出这 样的结论:一旦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就与该群体融为一体了。当他独自一人时,他可以以一种十分冷静和明 朗的态度看待某一事物,但是,一旦置身于某一群体而且该群体表现出自己的倾向时,他就不再单独地依赖自 己的判断看待事物了。实践也证明,从众行为大量存在,尤其是朋友圈或其他同龄群体里,群体取向的压力是 相当明显的,许多同学都不愿意孤立于群体而独行。
3.惩罚与奖励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惩罚与奖励对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当人们受到惩罚时,往往会消 沉;而当人们受到表扬时,则会振奋。大学生中认为惩罚和奖励与人的情绪关系在较大以上等级的比例分 别为49.97%和50.88%;中学生的回答是53.11%和58.35%。
虽然奖惩最初只是对人们的情绪发生影响,但是连续的奖励或惩罚,就会给学生贴上一个标签,加强他们 的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活动,从而对他们的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 在对学生实行奖励或惩罚时都要慎重,尽量减少或避免不恰当的奖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结论
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工作也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要 靠学校的努力,也要靠家庭和社会的配合。无论哪一个部分的薄弱都会给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这次调查 我们收集了大、中学生的大量反馈信息,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制定和实施 好德育工作的方案:
1.制定和实施好家庭德育工作的方案。
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学生都对家庭因素的影响在较高的等级上给予认同。
家庭教育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它的内容随着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而不同,而且各个阶段的教育之间又是环 环相扣的。其中学龄前家庭教育是家教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父母只有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期待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到真、善、美的硕果。当然播 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尤其是选择良种,选择适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良种更是一件不容易的工作。但有 一点规律还是应当遵循的,正如种子虽然很小,而果实却很多很大的道理一样,对于学龄前儿童的品德教育应 该从最基本的品质开始培养,比如礼貌待人、诚实友爱、尊敬师长等等。这些品质看似很细小平常,实际上他 们蕴含着丰富的真、善、美的基因,而且这些最基本的品质在儿童的成长中应当不断地得到强化。一旦这些品 质内化在他们的心田里,只要以后的教育得力、适当,真、善、美的内含就会不断地扩展、升华,由爱身边的 人到爱社会上的人到爱国、爱社会主义;由懂礼貌到懂公德到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等等。
上面我们特别强调了学龄前的家庭教育,因为这种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起着启蒙的作用,相对于 以后各阶段的家庭教育来说,这种教育是一个基础,因此其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里绝不是把家庭教 育的含义仅限于学龄前阶段,其实真、善、美的升华也与家庭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不过教育的方式和 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说,制定和实施好家庭德育工作的方案是培养下一代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首要一环。
2.制定和实施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案。
家庭教育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采用细水长流的方式由父母进行的启蒙教育,它的作用固然不容忽视,但 是学校教育以其自身的特点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显得更有优势。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培养四化建 设的有用人才;而且学校教育有专业的老师,科学的教材并在学校这个专门的环境中集中、系统的进行,因此 更具有科学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有新的要求,品德教育必须适 应这种社 会变迁的需求,学校与家庭比,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更灵敏,而且也能更及时地把握方向,更新内容,紧紧跟上 时代的脉搏。
虽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外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明显起来,但没有证据表明学校教育已失 去了德育教育主渠道和主战场的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教育的基地,如果说现在有一些现象仿佛是 社会影响的作用大于学校的影响,这也只能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校教育还应该加强, 而不能削弱。
3.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方式既不是言传也不是身教,多数情况下他都是在无形无声地起作用,每个人都受 到社会风气的濡染,但结果却并不相同。
相对于家庭和校园来说,社会属于外面的世界,但内外世界之间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 。如果社会风气好,它将有助于巩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成果,而学生思想品德整体上过硬,也会推动社会风气 更上一层楼。相反若社会风气与教育的方向背离太远,就可能削弱教育的力量,不利于学生形成和强化真、善 、美的品德,当然也不利于社会风气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讲,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做好学 生德育工作的一大保障。
老年人倚老卖老问题需要足够的重视
2016年11月第2周国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2016年11月14日国内时事新闻
2016年11月11日国际时事新闻
脱贫攻坚不能只是干部“独角戏”
镇政府“强行”征地戳中法制建设痛点
贫困能通过“基因表达”代际传递
传承“革命精神”走好“改革”之路
枯井夺命,该追谁的责
2017年中考政治一轮模拟试题(有答案)
城市规划岂能跟着领导眼光转?
习近平关于互联网系列讲话精神综述
2016年11月第2周国际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贫困县未摘帽一把手不调岗”的利弊
2016年11月13日国际时事新闻
让“双11”成为创新契机
“双11”应成为对消费者的感恩节
民办学校“代办学籍”,多少文件在空转?
2016年11月第二周时事汇总(11/7-11/13)
2016年11月13日国内时事新闻
过度消费“双11”是一种商业自残
2016年11月11日国内时事新闻
时政热点:六中全会是食药监改革的定海神针
2016年11月13日时事政治(国际)
国务院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新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
政治改革和反腐治本的新探索
2016年11月12日时事政治(国际)
2017年中考政治第一轮模拟试题(有答案)
别把中国版《惊天魔盗团》拍糟了
精准扶贫就该多些“感同身受”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