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全面转型期的现阶段究竟如何看待与处理好传统德育文化与新时期德育文化建设的关 系?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德育学科体系如何建设得更为 完善?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全国50余位德育专家学者于1994年10月24─28日参加了在山东曲阜召开的中 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立足于我国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 现状,面对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把握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趋势,热切关注改革过程中学校德育出现的新现象 ,围绕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德育学科建设等问题,开展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传统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
如同我国现时代整个的社会文化一样,德育文化处于既有德育文化趋向消解、新的德育文化正在建构的文 化转型阶段。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过程实质上便是既有德育文化的现代化过程。那么在这一现代化过程中,究 竟怎样看待传统道德与德育呢?传统道德与德育体系中又有哪些因素具有现代因子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能够纳 入正在建构中的新的德育文化,并为与现实的德育所用呢?在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必须坚持什么原 则呢?
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既是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建构新的德 育文化的需要。我们不可能割断中国的历史,脱离国情。在急剧变改的社会中,对传统的维系与科学地弘扬对 维护社会稳定、缓解因观念突变而出现的思想阵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新的德育文化的建设固然以对传统的 扬弃为重要特征,但尤为重要的是科学地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的精华是我们赖以建构新的德育文化体系的基 础。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证明:人类思想的发展并非依据基础而创造新的思想,而是依据基础而改变传统意 识。对新的德育文化的建构而言,所依据的基础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据此应予 改变的传统意识主要包括了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的精华。
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体系博大精深,虽有糟粕,更有精华,继承其精华,有利于加强学校德育及德育学科 建设,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所普遍认同的观点。与会的专家学者指出,礼、义、廉、耻、信,以及孝等传统的 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所体现的整体主义(具体表现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强调集体利益)、辩证思想( 具体表现在强调为政以德与人际和谐)以及先义后利等,虽然其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但都拥用合 理内核,所蕴涵的基本价值有一定的超时代特性,经过必要的现代转换,结合现实赋予必要的时代内涵,完全 可以变现实的德育及新的德育文化建设所用。在研讨过程中,有些专家还特别指出,传统道德与德育是一个有 机的思想体系,它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包括了儒家以外其它学派(比如道家、墨家等)的思想在内,在 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儒家的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会上,有些专家学者专门就先 秦道家的德育思想、《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研讨,与会者对此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传道德与德育的批判继承,既是一个理论,也是个实践问题。那么,在批判继承过程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识到,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与德育,必然要遇到三 大矛盾,即精华与糟粕的矛盾、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矛盾;要正确解决三大矛盾,必须 区分、认识和处理这三大矛盾关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1.正确区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中的精华与 糟粕,坚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2.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的原则;3.正确处理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贯通古今、融汇中西原则。在对 待传统道德与德育思想的问题上,五四以来更有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度和主张:一是毫无批判兼收并蓄,食 古不化;一是全盘否定,全盘西化。受其影响,在批判继承的实践中也多出现过国粹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 的错误。与会的专家学者强调,我们今天仍有必要批判和警惕这两种极端倾向的出现。基于对此现象的高度关 注,有的与会者提出,在新的德育文化建构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德育文化尤其需要遵循这样四项原则:1.化为 现代的而非守成的;2.实践的而非体用的;3.抽象的而非具体的;4.历史的而非学理的。
二、德育学科建设
德育学自80年代初从教育学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始终受到这样一种非议,即认为它缺乏 理论,没有科学的体系。与会的专家学者勇敢地面对这种非议,视之为加强德育学科建设的一种动力,站在使 德育学更为完善的维度上,就德育学的学科性质、德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既有德育原理教科书的体系编排等 问题作了研讨;与此同时,运用整体辩证思维、系统论、现代全息论等现代的新思维新方法提出了新的德育学 理论及体系。
究竟怎样认识德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会的专家学者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的应 用学科。在这种观点看来,德育学是从德育的现实出发,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德育的本质问题,并运用从实践中 总结来的德育规律去指导实践,其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学是具有多种性质、多种功能 的学科群,包含众多具体的德育学科,比如德育社会学、德育心理学、德育哲学、德育工艺学等,不同的具体 学科有着不同的性质与功能。
一门学科的概念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科的科学性。德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有作进一步界 定的必要。在这一方面,与会的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德育的内涵、外延、功能、目标、任务等作了探讨。与 会者认为,我们现在对德育所下的定义仅仅是自学校教育的维度出发的,因此无法涵盖社会及家庭教育中的德 育的内涵:一般认德育的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在教育学的各个领域的阐述过程中,却 只有道德教育是贯彻始终的且有实在的内容;在表述上,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价值、德育的作用 并存,有的专家主张用功能更为确切;至于德育功能的问题,有的专家认为它既有现实的一面,也有超越 一面,我们强调它的现实功能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它具的的超越现实的功能,即按照 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 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的功能;德育的目标与任务是有区别的,目标是概括的、相对稳定的。任 务则是根据目标所制定的具体化措施,现行的《德育原理》及德育实践中将它们合二为一是不恰当的。
德育学科建设必须走科学化之路,那么,德育学科怎样才能科学化呢?经过研讨,与会的专家学者普遍认 为现阶段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进一步清除旧观念,德育学是一门科学,有自身的思想体系,不能囿于 政治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要处理好与现实德育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关系:德育研究的任务之一是为现实德育及 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提供思想依据,而不是为现实德育及已经提出的方针政策寻找依据。第二,德育学的研 究应突出重点。首先应加强德育过程的研究,这是因为对德育过程的认识,既是德育学的理论问题,也是取行 德育实效性关键;其次要加强思想品德测评和德育评价的研究。这个问题是实践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德育理论 研究的一个弱项。第三,应注意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目前的德育研究往往注意重问卷法和测量法,其实它们 各有优缺点;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也都有不足之处。
如何运用现代新思维方法加强德育学科建设也是与会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的专家依据主体性理论、系 统论及现代全息论提出了主体参与式德育理论,并据此提出了整体大德育课程体系的构想。主体参 与式德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有:1.用主体参与式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素质的发展,用整体教育促进学生主体 素质的全面发展;2.使主体性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让全面发展具有主体性本质;3.将主体参与式教育落实到整 体教育上去,使整体教育在本质上成为主体参与式教育。有的专家依据整体辩证思维的方法提出了理论德育学 的建构设想。这种设想认为,德育学科,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功能,它的基本理论不是单一的理论层 次、单一的理论模式,而是按不同的理论等级、由不同的理论模式构成的理论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与德 育研究的方法相对应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哲学型的德育研究与相应的理论,这是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一级理 论;科学型(包括科学实证与科学解释)的德育研究与相应的理论,这是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二级理论;工程学 型的德育研究与相应的理论,这是德育理论体系中的三级理论。哲学形态的德育理论是科学、工程形态德育研 究的指导纲领、最高理论概括,后两者是前者的具体展开,是前者从抽象升为具体、丰富认识的必由之路。
第一课时 第三课第一框 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三课 依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自我评价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一册追求高雅情趣
共产主义理想
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课时)
时事热点分析,学习方法指导
浅谈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五册《思想政治》各课主要知识点
第一课 第六框 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努力塑造良好性格 教学设计(二)
培养爱国情操
培养情趣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国内重大时事(3)
自律的表现——自爱、自省、自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情绪——奇妙的窗口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一)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原则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我上中学了》教案
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及对策
第一册做情绪的主人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