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大课题。随着全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德育地 位正在得到改善。根据当前实际,急待解决的是如何使德育工作科学化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使德育工作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达到入耳入心,具有很强的有效性。
根据古今中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理论和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积极探索,欲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必须注重以下 四个方面:
(一)明确知、情、意、行内在联系,重视知、情、意、行教育
知、情、意、行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四个方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协调作用,不可分割。学生良好 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知、情、意、行同时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知是道德认识。认识是否正确, 关系极为重大。现在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在一些青少年学生中是非颠倒:如视挥霍为慷慨,视节约为吝啬,视 暴躁为直率,视友谊为哥们义气,视尊敬教师为拍马,视反映情况为出卖朋友,视庇护错误为 忠诚表现,视破坏公物为英雄行为等等。因此,掌握科学知识,增强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识,乃是培 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前提条件。
情是道德情感,即对某种道德义务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它是道德认识的具体表现,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量。 在青少年学生中,有的认识较高,但对真伪与美丑,缺乏爱憎的情感;有的情感丰富,但自控能力差,极易冲 动,损害言行。实践表明:情感与理智结合,就能自我控制,产生正确行动;情感与冲动联系,必将主观武断 ,生惹是非。
意即道德意志。它是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是人们能否达到一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 件。有了道德意志,就能不畏险阻,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实现目的。反之,必将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甚至 屈服强暴,变节弃义。
行即道德行为。它是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对人类社会一切基本准则 的遵守与实践。在我国现实社会中,衡量一个人的思想觉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其行为是否高尚, 并对人民有益。
实践表明,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道德情感又影响着道德认识的一定倾向,道德行为习惯 是以认识与情感为指导并在反复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而道德行为习惯又作用于认识与情感的巩固与发展。这就 是说,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作出恰当的判断,产生爱憎的情感,树立明确的信念,激发坚强的意志,逐 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优良的行为习惯,又有助于认识的端正,情感的增强,信念的加深,意志的坚定。
学生的身心条件各有差异,品德水平不尽相同,面对差异,贵在因人而教。只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 有的放矢。我们必须寓情于理,寓意于行,情理交融,意行结合,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切实提高教 育效率。
(二)重视各种有形教育,组织高质量的交往活动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离不开各种有形的活动交往。学生在参加学习、文体、听报告,参观旅游和生产劳 动等项活动中,必然产生相应的交往,这些活动和交往,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交往,就能使学生追求理想,自强不息,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健 康成长。反之,那些无益的活动交往,必然导致学生思想空虚,贪图享受,缺乏理想,鼠目寸光,甚至误入歧 途,后果难以设想。因此,要十分重视活动交往内容的选择,做好引导工作,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达到学生 在每一次活动交往中获取知识,转化思想,经受教育,提高觉悟的目的。
一切交往活动的成功组织,并使之充分发挥有益的示范教育作用,是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分不 开的。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 着全体学生。(《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第177页), 可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感人 的表率作用,永远是组织好交往活动,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教育效率的可靠保证。
(三)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确保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德育须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离开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自我教育就难以健康发展;忽视了自我教育 的特殊地位和功能,德育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个体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学生自身思 想品德塑造的最高形式。
自我教育与教育相对应,自我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成效,是教育的一种折射和延续。它具有不同于教育的特 性,其地位和作用是教育所不能取代的。首先,自我教育就其形式而言具有个体性,总是与个体的观念体系及 心理活动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把社会性的教育要求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在自 我教育活动中,个体一分为二。主体自我作用于客体的自我,主客体统一于自我的矛盾发展中。只有通过自我 教育,才能使处于客体地位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教育者所期望的主体。第三,自我教育是内部的思想转化活 动。无论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还是升华原有的积极因素,都表现为自动性,是内在的辩证否定。只有通过自 我教育,教育活动才能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相适应。
(四)认清德育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始终如一地抓好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工作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来自知识的逐渐积累,又来自对客观实践的亲自体验,因而必须长期培养 ,反复提高。比如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学生的道德情感,来自对是非善恶 与美丑的不断认识与体验。学生的行为习惯,更需长期实践,持续锻炼。实践证明,塑造正确的思想与习惯、 不能短期完成,改变错误的思想与习惯,往往需较长时间。离开长期教育、反复培养,很难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尤其是我们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习惯,使之对工作 具有责任感;对集体、对同志无限关怀和尊重;对祖国、对人民、对科学、对劳动,具有热爱的情感;对共产 党的领导和对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总之,要使把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态 度和科学世界观。
青少年学生可塑性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受不同的思想影响,就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当前,西 方种种影响较为突出,一些腐朽的东西,经常侵蚀着学生心灵,他们的思想不可能风平浪静,而是波浪起伏, 有高有低,时好时坏,进退交织。面对学生的思想反复不应悲观失望,惊慌失措,而要深入调查,关怀体贴, 反复教育。鲁迅说:对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那种大发雷霆,严厉惩 办,灰心丧气,厌烦学生、斥之为品质恶劣不堪造就的态度与做法,只能危害工作,招致恶果。因为暴风 骤雨,可能带来湿润,但易摧残幼苗;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语,耐心疏导,才能滋润学生的心田 ,促进幼苗茁壮成长。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借鉴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对策建议
怎样才能自由和幸福
晚明天主教与佛教的冲突及影响
影响社会哲学的改造
浅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论个人群体和人类的主体性
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走出哲学的贫困
挥霍或者拯救感觉
约定用法和词的定义
初探“生活世界”
用新课标点亮你的课堂
二十世纪的政治思想
古典自由主义的灵魂
幽默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教育法
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
书院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域中的黑格尔与马克思
一个未完成的方案
展“双翅”强供给,圆科技强国梦
极权主义的正义
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浅谈思想政治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建筑现象学的奠基尝试
论科幻是幻想与现实的结合
宗教的本质
一种社会学解读2
不限 |
政治教案 |
政治课件 |
政治试题 |
不限 |
不限 |
上册 |
下册 |
不限 |
发布时间 |
下载量 |